產能過剩威脅行業安全 農藥行業迎洗牌
目前,隨著業內競爭加劇,產能過剩以及對外依存度加深,越來越多的農藥企業正面臨著生產危機。
近日,在農民日報社主辦的“2012中國農藥形勢分析與預測暨首屆中國農藥品牌年會”上,多家農藥企業表達了它們目前遭遇的困惑一方面是產業競爭加劇,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前景低迷,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由此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2011年我國農藥市場依然供大于求,農藥產量約為250萬噸,而國內總需求量僅為30.8萬噸,出口量超過125萬噸,在嚴峻的外貿形勢下,產能過剩這一“頑疾”引發的負面效應將越發顯現。
“對較有亮色的產品一哄而上、盲目擴張,已成農藥企業的通病。”江蘇某上市農藥企業的市場經理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國內草甘膦的年需求量約為5萬噸,實際產量約為30萬至35萬噸,而國內該產品的產能已達到116.6萬噸。
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產品上也多有發生,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悉,新安股份、江山股份、沙隆達股份等上市農藥企業2011年上半年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或下滑。
從全國農藥行業整體來看,2011年上半年773家規模以上農藥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53.7億元,行業平均利潤率不到6%,仍舊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行業虧損面達10.7%,虧損企業虧損額達3.7億元,同比上升105.9%。
不過,從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目前農藥市場的下行態勢也未嘗不是好事。正如出席年會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斗所言,殘酷的競爭迫使企業對現有農藥產品進行技術升級、更新換代,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綠色農藥,把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提高效益與質量上來。
我國現有農藥企業2000多家,大多數規模小、產品單一,缺乏真正的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世界前8家農化集團銷售額已占到全球農藥市場的80%以上,而我國整個農藥行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僅為5%,組建大型農藥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將是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藥產業政策出臺,預示著中國農藥行業將迎來“大洗牌”,而積極創新、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才是農藥企業突破困境的良方。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