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產能過剩 風電行業“寒冬”加劇
今年,北方呈現暖冬天氣,下半年整個北方平均風速比往年要小1米/秒左右,而這就意味著發電量大幅減少,風電企業感受到陣陣“寒意”。
實際上,因為年初風機脫網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今年的風電行業可謂“命途多舛”。但相對于損失些發電量的風電業主們來說,這個冬天之于設備商們要更加嚴酷。
“你要活下去,就必須從別人的嘴里搶肉吃。”一家風電設備商的銷售經理楊凡(化名)表示。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1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目標,其中風電的目標為:到2015年風電裝機達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
“按照這個目標及我國已有的裝機量,接下來的幾年每年的新增裝機也就1500萬千瓦。”業內人士分析。
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僅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三家企業,去年在中國的裝機容量就達到了約1074.45萬千瓦。而考慮到全球經濟低迷的現狀,在短期內國內任何一家企業的出口業務,都不太可能出現飛躍式的增長。
風機設備產能過剩是現實情況。
前路如何走下去?僅從眼下的信息披露來看,一些行業內人士猜測,今年增勢依舊迅猛的聯合動力,極有可能成為新增裝機最多的企業;而此前高調進入風電行業的三一電氣則多次被傳退出,“逼得”其總經理吳佳梁不得不召開媒體見面會辟謠。
如果不考慮聯合動力與三一電氣的背景,將兩家企業過往的發展曲線做簡單比較似有偏頗,但這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風電行業的現狀及未來趨勢。
“你也可以把這樣的現狀歸結為‘國進民退’。”楊凡說,“這不單是風電行業特有的情況,只是這個行業的許多特點都決定了國企,尤其是與發電企業關系緊密的國企更加有優勢。”
這樣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足以佐證的是許多企業都試圖“捆綁”一家發電企業,這其中不乏外資企業的身影。而對于一些“傍大款”未遂的企業來說,市場拓展可能要難得多。
去年底,華電集團與江蘇新譽風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正式簽約,雙方共建新能源設備生產和工程工程包的股份制公司,其中華電集團占股51%,江蘇新譽為49%。
幾乎是同時,華電集團的二級單位國電南自則以2.88億元參與了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的定向增發,獲得18%的股權。風電開發商與設備商聯姻遠非行業新趨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