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業面臨危機 洗牌加速
受中擔、華鼎擔保事件影響,國內擔保貸款風險凸顯,擔保公司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整個擔保業面臨著一場信用危機。
據媒體報道,按計劃,至7月底,河南省1383家擔保機構將減少到839家,近四成擔保機構或被移交、或重組、或變更、或注銷。而廣東的90多家融資性擔保機構,預計將在今年淘汰1/3。整個擔保行業無疑正經歷刮骨療傷之痛。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廣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多個城市近半數融資性擔保公司已處于歇業狀態,而擔保總體平均業務量則下降25%~30%,廣東信用擔保協會近日公布的這一調查結果,呈現的正是珠三角地區每況愈下的擔保業態。據接近監管層的業內人士透露,廣東省金融辦不久前已下發文件,著手檢查并整頓擔保業,而部分長期沒有開展業務的擔保公司將被理清出局,這一輪整頓工作將于8月底結束。
半數融資性擔保歇業
銀達擔保董事長、廣東信用擔保協會執行會長李思聰稱,“擔保業目前可謂步履維艱,珠三角地區大概有半數融資性擔保公司幾乎無業務可做,處于歇業狀態。”
“上半年融資性擔保業務下滑明顯,目前僅占公司業務總量的20%。”中科創金融控股集團總裁常虹表示。
7月的經濟數據并不樂觀,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小型企業PMI為48.1%,連續4個月位于臨界點之下,經濟不景氣正影響著中小企業。
據李思聰介紹,在經濟形勢難言樂觀的大環境下,珠三角地區半數擔保公司歇業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很多擔保公司不愿意承擔風險開展業務;二是商業銀行放貸更加審慎,令擔保貸款門檻隨之提高;三是擔保業本身在金融體系中處于弱勢和從屬的中介角色,對大環境變化的敏感度更高。上有銀行,下有企業,無論哪一方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擔保業的生存狀況。
“一些小擔保公司近期根本不能獲得授信,即使有授信也沒有實質業務。”李思聰指出。更有業內人士坦言,今年初華鼎、創富等事件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這也是擔保業目前不景氣的重要原因。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近期擔保費率已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調,普遍在原擔保費基礎上下調10%~15%,但鑒于風險與收費不對等,預計費率難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一位中科智業務人士即指出,“現在整個行業做業務都很謹慎,我們一般每年按2.5%~3%收取擔保費,兩年則為5%~5.5%,但是出一單風險差不多要30單業務來平衡,所以有些業務寧可不做。”
中小企業信貸需求萎縮
廣東信用擔保協會近日對40多家會員企業調查顯示,擔保公司總體平均業務量下降了25%~30%。作為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的晴雨表,擔保公司業務的下滑或正體現著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的萎縮。
“當前廣東擔保行業整體經營比較困難,擔保業務有所下降,在整體經濟形勢下行的背景下,擔保業自然更早感受嚴寒。”李思聰表示。
而常虹認為,這一輪擔保寒冬期甚至比2008年更為嚴峻,一方面歐美金融危機導致中國的出口型企業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原材料和勞動成本上漲的新因素,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事實上,擔保業務僅僅只是傳導效應的一端,而資金來源的重要一端——銀行更不能幸免。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廣東地區出現了多家銀行中小信貸利率下調的現象。
“中小企業貸款普遍的平均利率大致在基準利率上浮10%~15%,而去年同期水平在20%~30%之間。”一位大型股份制銀行中小企業部總監說。
而據另一家深圳的銀行人士介紹,隨著銀根逐漸放松,對于一些優質中小企業客戶,銀行甚至可以將貸款做到基準利率以下水平。
“今年上半年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增速確實有所放緩,很多企業自身經營不佳,貸款需求低于去年。”上述銀行人士指出。
擔保行業洗牌加速
據業內人士透露,最近廣東省金融辦正在著手檢查、清理和整頓擔保業,預計將會取消一些沒有業務、管理較差的擔保公司牌照。據了解,這一輪整頓將持續到8月底。
一位大型融資性擔保公司高管表示,今年以來公司一直在梳理信貸情況,對一些風險較高的業務給予重點關注和預警,今年的業務重點不再是拼命賺錢,而是更加注重后端的資產質量安全。
另一位擔保公司高管也認為,擔保公司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拼業務規模的“勝者為王”,而今已演變成為努力生存下來的“剩者為王”。
受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擔保公司自身要苦練內功,加強規范和管理,從而謀求生存空間。更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融資性擔保業務的萎縮,擔保公司下一步發展必須實現轉型,尋求拓展多元化業務。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