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系車技術升級加碼Turbo 中國汽車面臨新挑戰
隨著汽車技術不斷發展,歐系車普遍開始向整體Turbo化發展,國內車市開始面臨一次新的的技術變革。
自大眾汽車在中國大面積推廣渦輪增壓(Turbo)技術開始,諸多的整車制造商都先后借此推出各種版本的車型,這使得中國汽車市場形成了以渦輪增壓發動機和傳統自然吸氣發動機為主的兩大技術陣營。由于德系車在中國汽車市場具有較強的認知度,因此渦輪增壓技術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上風。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截至2012年7月初,已有10個跨國品牌在中國已經或即將推出渦輪增壓技術的車型,部分本土品牌也相繼推出了基于此類技術的車型。
不過,各整車制造商在渦輪增壓技術的推廣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以豐田、日產和現代為代表的日韓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渦輪增壓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歐洲和北美的整車制造商則在中國市場全面的應用渦輪增壓技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信息顯示,這兩家整車制造商將在中國導入他們聯合研發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這再次增加了歐美整車制造商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而這也將使得中國汽車市場的Turbo技術競爭進一步加劇。
歐系車加碼Turbo
對渦輪增壓技術的競逐,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重要趨勢之一。
2012年6月14日,本年度國際年度發動機大獎揭曉,渦輪增壓發動機成為其中的主角。在這個有發動機行業奧斯卡之稱的評比中,12個獎項有6個歸屬相應整車制造商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它們覆蓋了1.0L以下及1.0L至3.0L的范圍。在各國對乘用車排放標準和油耗限制標準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研發與應用成為最重要的解決手段之一。
結合中國汽車市場的實際情況,在這次評比中,尤其值得關注的當屬大眾的1.4TSI雙渦輪增壓發動機與寶馬和PSA聯合研發的1.6T發動機。前者自2006年至今是1.0L~1.4L的最佳發動機,后者則是自2007年至今1.4L~1.8L的最佳發動機。
大眾的1.4TSI雙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生產,并搭載在大眾品牌的相關車型上。由于中國市場在道路與燃油質量等方面與歐洲市場存在巨大差異,國產化的1.4TSI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是否與歐洲一致,市場存在分歧。
在中國市場進入對渦輪增壓技術的熱捧后,寶馬汽車與PSA集團也加快引進雙方研發的1.6T發動機。在2012年度的評選中,這款發動機以321分的分數,遠遠超過了大眾的1.8L TFSI發動機(204分)和豐田的1.8L 混合動力發動機(149分)。以現在的狀況看,這是寶馬與PSA兩家整車制造商最成功的合作。
寶馬與PSA基于EP系列發動機的合作始于2001年,并在3年之后實現了該系列發動機的量產,之后這款發動機開始搭載在各自的車型中。在寶馬集團中,EP系列發動機已經引用在MINI品牌和BMW X1系列車型中,接下來寶馬推出的新3系車型也會搭載該系列發動機。在PSA集團中,標致、雪鐵龍(包括DS)都推出了相關車型。現在,這些車型即將進入中國。
2012年7月16日,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華晨寶馬計劃在中國引進匹配1.6T技術的3系車型,不過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表。
在此之前,神龍汽車已經開始了1.6T發動機的國產化。根據神龍汽車的5A計劃,2012年這家整車制造商會實現推出基于EP6(即1.6T渦輪增壓發動機)技術車型。在已經確認的產品中,東風標致即將推出的3008 SUV會搭載這款發動機,其他車型也會相繼推出1.6T版本。
由此開始,歐系車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市場陣營開始分化
在神龍汽車加入到渦輪增壓行列后,歐系車在華實現了整體的渦輪增壓化。
之前一直使用傳統自燃吸氣發動機的神龍汽車,終于可以彌補在動力技術方面的不足。根據規劃,EP6系列發動機到2013年的產量可以達到10臺,2015年達到20萬臺。不僅如此,神龍汽車旗下東風標致品牌在2015年前將采用5款新的發動機。因之,東風標致的動力總成正式進入升級階段。來自東風標致的信息顯示,自2012年開始,其車型將大多采用新的動力總成,而且還可能采用更低排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
至此,大眾、奧迪、奔馳、寶馬、標致、雪鐵龍等歐洲品牌基本實現了在中國市場推出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布局。特別是對于標致品牌而言,這或將改變其在中國市場的位置。
在歐洲品牌在中國市場導入渦輪增壓技術的同時,福特、通用在中國的合資伙伴,也已經把渦輪增壓發動機陸續的導入中國市場。他們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渦輪增壓技術發展的主流。
與這種情況不同,日系的豐田、本田等整車制造商則致力于在中國市場推廣基于傳統自燃吸氣發動機與混合動力或電動馬達的動力組合。在2012年上半年,豐田中國與本田中國相繼推出了針對中國的事業計劃,其中混合動力技術成為主要的內容。
不過,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豐田和日產也針對中國市場在渦輪增壓技術方面進行了投資。2011年5月,東風日產推出了基于1.6T技術的騏達車型。豐田中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計劃于2013年推出。渦輪增壓技術在日系車技術戰略中的位置,各方都沒有正式對外宣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