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快跌至成本價 大型煤企加速行業整合
國內煤炭市場價格不斷下跌,給大型煤企提供了資源整合的良機,同時也可推進煤企環境保護,防止過度開采。
面對煤炭價格的“跌變”,行業內對市場的判斷都有些迷惘。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煤炭市場上的各個參與方在今年上半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會長楊顯峰在7月9日舉行的第二屆秦皇島煤炭交易洽談會上感嘆煤炭市場的變化之快。
與此同時,參會的多位業內專家和多家煤炭企業的負責人均表示,煤價最快三季度見底,而進口煤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卻是始料未及的。同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企業正在想各種辦法應對,但市場洗牌已經不可避免,而最終受益者仍是大型煤炭企業。
煤價有望三季度見底
我國煤炭需求增幅持續回落。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約19.7億噸,同比增長2.8%,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6.6個百分點。同時,自去年11月份以來,市場煤炭價格持續下滑,從中國煤炭價格指數看,2012年6月29日降至186.2點,比去年11月上旬的高點累計下降16.8點。
然而,煤價并不會持久下跌,專家分析稱第三季度會觸底。
“雖然目前形勢不樂觀,但根據我們的分析,秦皇島煤價正處于加速下跌區,但離底部已經不遠,預計國內煤炭價格有望在第三季度見底,與上海和廣州的離岸價看齊,即秦皇島煤炭離岸價格達到每噸630元就可見底,那時進口煤炭價格優勢將會消失,北方港口煤炭吞吐量有望回升。”花旗環球銀行大中華聯席主席、總經理朱勇稱。
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斷,朱勇表示,“從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的煤價可以看出,第二季度末到第三季度末,秦皇島煤炭價格上漲到7月份的1010元/噸,9月份為930元/噸,然后加速下跌到12月份的每噸520元,這是最低價格。”
另外,中電聯電力行業專家認為,目前煤價仍會有一定的下跌空間,很大原因是市場信號被放大,跌勢傳導到了中西部地區產地,而8月份或9月中期,東部沿海市場煤價格則會止跌企穩。
不過,對于煤價在多少價位見底,煤炭企業也有不同的看法。金山聯合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家保表示,從目前來講,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下跌到每噸610元上下,煤炭企業仍有利潤可賺,因此我認為目前的價格下跌只是階段性的,但煤炭的十年黃金時期確實已經過去了,即使煤炭價格反彈,也不會再達到2009年和2010年的高價。“煤炭再漲超不過700元,下跌在50元以內是我的一個預測。”
而在見底之前,煤炭企業也不會“閑著”。“企業自身除加強技術改造、節約成本之外,我們還會與政府進行協商,希望能減免部分稅收。”汪家保說。
從7月10日舉行的秦港股份公司重點客戶閉門座談會傳出的消息也顯示,煤炭企業與海運企業正商議解決措施,除了鼓勵企業之間互相支持、樹立信心之外,還包括設立第三方支付及申請國家優惠政策,如稅收返還等。
迎來資源整合好時機
不過,對于煤炭價格急劇下滑,多位參會的業內人士表示,進口煤的劇烈沖擊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進口煤對國內煤炭企業的沖擊是相當大的。”神華銷售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斌義在論壇間隙表示,不過對于神華正采取何種措施應對市場變化,高斌義則不愿意多說,僅表示目前還沒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7月10日,海關總署公布的2012年前六個月煤炭進出口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煤炭進口1.4億噸,增加65.9%;而1~6月累計出口578萬噸,同比下跌34%。不過,朱勇認為,當前的國際煤價已經見底,最近幾個月也已看到了出口量降低的跡象。
國內煤價仍處于下滑通道,這使國內煤炭企業的經營壓力加大。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據對全國八個主要產煤省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的調度情況看,6月中旬煤炭銷售量環比下降3.1%,同比下降15.4%。企業效益也持續下滑。
“煤炭現在已經跌至成本價,再往下降企業就會虧本。”楊顯峰表示。
中煤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史高峰介紹,中煤目前還在照常生產。“是否限產要看下一步的市場情況,如果確實銷售不動,開始賠錢,我們肯定是準備限產或停產,不產就不賠。”
雖然煤炭已經進入成本期,但目前的形勢對大型煤炭企業來說卻是資源整合的好時機。從中期看,本輪煤炭市場價格大跌可能會引起煤炭產業上下游關系的逐步調整,煤炭行業大型煤炭企業的煤炭產量和市場價格控制力有所加強,大型煤企對市場進行盤整梳理,擠掉一些小中間商,加強市場權威性。“9月份是否回升甚至更早取決于大型煤炭企業市場話語權的強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