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重興制造業 用機器人殺死“中國制造”
用“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國內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公司已經宣布,將在3年內啟用100萬臺工業機器人,主要目的是用于控制成本。他們甚至在山西晉城投資了機器人工業園,干脆自己生產工業機器人。
自從“跳樓”事件發生后,該公司已多次上調一線員工工資,并且在內陸省份擴建工廠。富士康在內地雇傭的工人超過100萬,按計劃未來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將不少于工人。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富士康目前使用的“低端機器人”——機械臂,每個成本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種機械臂能夠24小時連續工作,工作時間是普通工人的三倍。按照富士康普通工人年薪約為3萬~4萬元算,機械臂的成本,相當于雇用三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這樣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就能創造利潤。
業內人士稱,中國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推高了“中國制造”的成本,而“機器人計劃”如果實施成功,可能使富士康公司得以“突破對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實現“全球化戰略”。富士康已明確在巴西投資120億美元建廠,同時在越南和印度也已開始布局。
因管理過于嚴苛而被廣為詬病的郭臺銘,計劃用“機器人戰略”來徹底改變富士康企業形象。他說,“我們希望人不再被機器控制,而是人來控制機器,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讓員工解放出來。”
的確,對于組裝加工蘋果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而言,在拋光、打磨、鐳射打標、焊接、噴涂等多個環節上,智能化的機器人能夠干得比人類更出色,它們也更適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險環境中作業。
這應該是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中國要成為制造業王國,成敗之舉在于把人口紅利變為頭腦紅利。”郭臺銘公開表示,隨著機器人的投產使用,人力將被轉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那些不喜歡枯燥勞作的80后、90后年輕員工,會去學習操控機器人軟件、應用和維修,并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
看樣子用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的速度并不比美歐國家慢。2008年勞工成本上升,工業機器人開始在制造環節嶄露頭角,當年中國銷售達到7500臺,其數量是前24年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
之后,機器人應用急速擴張。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粗略統計,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同比增長130%;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同比增長62%。
據國際模具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預測,“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也有一個井噴式的發展,需求量每年將以15%~20%的速度增長。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行業,未來在毛坯制造(沖壓、壓鑄、鍛造等)、機械加工、焊接、熱處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裝配、檢測及倉庫堆垛等作業中,機器人將作為一種標準設備而得到廣泛應用,并將成為中國工業自動化技術與應用的“生力軍”。
許多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巨頭,如庫卡(KUKA)、ABB、發那科(FANUC)等,如今都把中國市場看作了“決勝未來的戰場”。
雖然中國制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只有數萬臺,比歐美日要少很多,但“中國的潛力太大了”,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顧純元博士稱,用不了幾年中國在全球一定會是裝機量第一,這已是業內的共識。
本土的機器人企業也不甘落后。沈陽、西安等地的機器人研發速度很快,而以珠三角地區的應用市場增長最為迅速。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僅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就有63家機器人企業,2011年產值達160億元,這些企業平均年增速為50%至60%。當地為解決企業使用機器人前期投入太大的問題,還采用了靈活的“雇傭”營銷,企業可以“先用再付錢”,做得不好也能把機器人“炒”掉。
今年4月,深圳市36家企業、高校、研究及投資機構還共同成立了“機器人產學研資聯盟”。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表示,一個“家家都有機器人、廠廠都有機器人”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而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中規模大、品牌響的骨干企業還不多,期待能出現機器人領域的公司。
如果說機床是“工業的母機”,機器人就是“長了大腦的機床”。一位機床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國人必須明白,“中國制造”要與美歐日等國家競爭,就不能只用別人的工業設備,那只會使中國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環節,“為了防止被對手的機器人殺死,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機器人武裝自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