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調和油勾兌混亂將面臨嚴厲監管
國家標準遭遇利益爭奪
“參加討論的企業,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在抵制這一標準的出臺,直至現在也懸而未決。”
其實,無論是金龍魚還是魯花,怎樣勾兌其調和油產品,都并沒有違反國家的標準,相關機構也沒有辦法對其進行制約。
因為以更好的油品對產品進行冠名,優質油品的比例哪怕再低,也不足為過——國家尚沒有相關標準出臺。
其實早在2007年,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就著手制定相關的標準。還邀請了益海嘉里等比較大的企業參與討論。討論的主要焦點,便是調和油比例在何種情況下,能夠得以冠名。
“當時,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達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達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調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調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調和油。”參與討論的人士透露。
前瞻網記者看到2008年曾經討論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討論稿中,對這一點進行了讓步,即只要標簽中標出各種油品的比例即可,但是,現在幾乎所有調和油中,都沒有針對消費者的比例標示。
“如果消費者知道,他們買到的花生調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們還會購買嗎?”上述人士表示。
“所以,參加討論的企業,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在抵制這一標準的出臺,直至現在也懸而未決。”
前瞻網記者獲悉,在今年下半年央企中儲糧將推出小包裝調和油,與此同時,相關機構極有可能借助央企的力量,推動該標準的出臺和執行。但是,這一消息并未獲得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的答復。
大豆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業內有關于調和油的討論和潛規則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年,這里隱藏了很多問題。”
劉登高認為,這一現象必須要解決的是,“這幾年,大豆的價格越來越高,比大豆更為廉價,更不健康的食用油,正在進入小包裝油的市場。”
劉登高所指的有油品便是棕櫚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而飽和脂肪酸含量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三高人群最多的國家。按照規定,棕櫚油不可用于食用調合油,但目前不少廠家利用監管漏洞,將之摻入,已非常危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