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影放映設備市場遭外企瓜分
在影院投資中,電影放映設備無疑占據著最重要的比重,但我國電影放映設備技術因技不如人,目前市場被國外三大公司瓜分,產業發展面臨威脅。
[ 一個影廳,它的所有設備造價占總投資的比例從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總投資2000萬元計算,僅設備一塊占比就在600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 ]
票房收入從2003年9億多元增長到去年的131億元,這是中國電影產業不斷上演的奇跡。
不過這個不斷創造奇跡的市場,有約一半的票房收入被好萊塢大片賺走。不僅如此,當大部分人還將目光停留在影片市場上時,一些外資廠商早已將目光聚集在影院設備這個巨大的市場上。
以最核心的數字電影放映機為例,目前國內電影院的放映機基本為比利時巴可公司、美國科視公司和日本NEC公司3家外資企業控制了。而在膠片機時代,中國不僅全部國產,甚至還出口美國市場,目前,能夠生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的三家中國公司已逐漸轉到其他業務領域。
電影數字化演進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在1992年以前,中國電影院播放的悉數是膠片電影。那時候的放映機還都是國產的,“我們最精彩的就是放映機,攝影機還都是外國的。”中國電影放映協會一位專家說。
當時國內有哈爾濱、天津、廣東三家電影機械廠生產膠片電影放映機,其中,哈爾濱電影機械廠最早引進蘇聯技術,進行國產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電影公司就開始跟蹤了美國的數字電影發展。隨著2001年數字電影的問世,中國一次花2個億購買設備,一下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電影國家,當時中國進口的第一套數字電影設備清晰度為1.3K.
不過,很快,中國電影公司的人發現“上當”了。因為設備買回來僅僅一兩年時間,美國方面就宣布1.3K的電影不再供貨了。
“但是不后悔,如果沒有那次的投入,今天中國數字電影也不會發展得這么快。”上述專家說。
當時,中國電影設備廠商并沒有意識到數字電影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核心技術是芯片,而這種芯片只有美國的德州儀器和日本一家公司能夠生產。由于美國在電影市場內容方面“壟斷”,所以日本的這家公司也難敵德州儀器。沒有這種芯片,就生產不出數字電影放映機。
中國電影設備廠商當時沒有抓住先機,多年以后,當中國廠商再希望與德州儀器聯手時,因為其已授權給了三家公司,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德州儀器不再授權給其他企業。目前,符合DCI規范的數字電影放映機全球只有四家公司,分別是比利時巴可公司、美國科視公司、日本NEC公司和索尼公司。
于是,中國設備廠商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上述專家預測,隨著全球數字化的進程,膠片將退出市場,導致洗印廠必須選擇其他的業務模式,不然將面臨倒閉的可能。到今年年底,全國洗印廠差不多就會全部停產,膠片電影也將所剩無幾。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