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休閑食品遭外資擠壓 面臨成長壓力
受資本推動,國內休閑食品行業發展迅速,但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相比,仍占比較小,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成長壓力。
有數據顯示,我國本土休閑食品企業正在加速發展。然而,目前我國休閑食品市場仍以外資、合資企業為主導。分析人士認為,未來本土企業與國際食品巨頭競爭中,三四線城市渠道下沉的成功與否,將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
外資、合資企業占主導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至今我國休閑食品行業共發生37筆VC/PE融資案例,累計融資39.08億元,僅2011年就有13筆交易發生,融資規模達20.03億元,為近6年融資規模之首。截至目前,2012年共有3筆融資交易發生,累計融資規模為1.37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資本的推動下,我國本土休閑食品企業正加速發展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6年至2011年我國休閑食品市場規模逐年上升趨勢明顯,從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間,市場規模從296億元增至2011年960億元,增長幅度為269%。
雖然我國休閑食品業發展迅速,但國內市場沒有絕對的優勢。
6月12日,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休閑食品市場呈現外資、合資企業占據主導的格局。
業內人士表示,在我國休閑食品市場中,卡夫、百事、好麗友、雀巢等百年國際品牌以其優良產品質量、品類多樣化、銷售渠道廣泛在國內中高端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各品牌約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
“相比較于國外食品品牌的悠久歷史,我國休閑食品類企業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步建立起本土品牌,目前國內休閑食品為主的企業如福建達利、頂新食品、盼盼食品、金絲猴奶糖、喜之郎等均建立于90年代后期,品牌成長較快,其產品品類基本可與外資品牌看齊。 ”業內人士表示。
前瞻產業研究院快消品行業分析師丁放認為當前國內食品企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差異化不能凸顯;二是企業數量龐大,“價格戰”時常發生;三是品牌效應不強,無法形成有力競爭。
業內人士說,由于休閑食品行業進入門檻較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相對較小,不存在技術壁壘等問題,因此國內休閑食品行業雖然企業數量較多,但行業比較分散,面臨外資品牌入侵,并不像其它行業那樣國內外產品質量和品類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只是由于產品技術滯后、渠道鋪設和終端零售商管理上存在差距,使得本土品牌目前仍然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場。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