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產業技術含量附加值低 亟待升級
茶園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茶葉產銷大國,但出口繁榮背后,卻是茶葉加工簡單,技術含量低,利潤低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2011年,我國茶葉產量15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6.74%,出口32.26萬噸,同比增長6.66%,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和出口分別位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
然而參加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茶葉學會5月31日主辦的“中國茶產業發展研討會”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制約我國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顯現。加之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和國際茶葉農殘標準的不斷提高,茶葉出口正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楊勝軍認為,盡管國內茶企逐步加大轉型升級步伐、品牌化開始提速,但仍然缺乏真正意義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出口多為原料性產品和大宗散裝茶,加工簡單、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費。
據前瞻網了解,我國茶葉的出口市場以非洲傳統市場為主,在美國、英國等主流市場所占份額不高,這種出口格局也嚴重制約了茶葉出口的持續增長。
貴州西部茶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洪昌說,今年上半年以來,生產綜合成本明顯上升,該公司僅原料茶青的價格就增長了15%至20%。而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企業議價能力有限,上升的成本大都自行消化,利潤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摩洛哥、美國和俄羅斯等國正醞釀出臺農殘檢測標準,歐盟和日本則擬修改三唑磷等標準,采購商更加謹慎,我國出口企業的檢測成本和出口風險增加。
著名茶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表示,中國茶葉質量整體安全,但歐盟最近明顯加大了對吡蟲啉等水溶性農藥的抽檢力度,企業近期必須要更加關注這方面的質量管理。
從長遠看,他認為,面對國際茶葉農藥監測指標逐步擴大檢測范圍的情況,我國茶葉種植應盡早研究用藥技術改革,特別是水溶性農藥的替代技術,這需要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
楊勝軍等專家建議,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應適度控制茶園面積,通過提高良種比例,建設標準化茶園,采用先進栽培技術、加工技術,提高深加工比例來有效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與經濟效益。企業也應當與相關科研機構對接,改進生產方法,針對不同國家的消費需求和習慣,生產出有特色多樣性的產品,從而增加我國茶葉的整體競爭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