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長期貿易逆差 亟待轉變
雖然上海文化產業進出口連年貿易順差,但目前國內文化產業存在嚴重不足,缺乏競爭實力,總體呈逆差格局。
想想看,兩年后的2014年,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直接貿易總額將會達到多少?答案是100億元。
5月29日,首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京交會”)“上海日”揭幕式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介活動上,發布《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提出了上述目標。
這背后,卻是已形成的上海文化貿易順差,全國文化文化貿易逆差格局,100億元,又能夠改變全國的文化貿易逆差命運嗎?
上海順差全國逆差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2010年,中國在境外舉辦中國電影展100次,展映國產影片578部次。“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5年,累計助推近2000種圖書走向海外。2001年~2010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出口的平均增速分別為15.9%和28.7%。
但在不斷進步的背后,中國文化貿易長期處于逆差境地。據中國海關公開發布的統計數字,2010年,雖然我國核心文化產業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輸出引進比仍高達1∶3。
以演藝產品為例,中國引進和派出的文藝演出每場收入比約為10∶1,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不及國外一個著名馬戲團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這說明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仍任重而道遠。政府主管部門今后將以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信息保障、平臺搭建和人才培養為著力點,加大對國內文化企業的助推力度,推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與品牌,加快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走出去步伐。”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趙海生說。
實際上,在全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國際貿易呈現逆差的境遇下,上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連年實現順差。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2010年上海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勢上升,進出口總額達到149.9億美元,同比增長12.9%,(其中,進口52.9億美元,增長21.3%,出口97億美元,增長8.8%),實現貿易順差44.1億美元。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文化服務業也實現貿易順差7.7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24.64億美元,進口8.44億美元,出口16.20億美元)。美國、日本、歐洲仍是上海的主要文化貿易伙伴。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也培養出了一批“走出去”的企業。比如時空之旅公司,其打造超級多媒體夢幻劇“ERA——時空之旅”,從2005年9月首演以來,截至2012年3月底,已演出2577場,票房收入達2.7億元,其中70%為外匯收入,觀眾人數259萬,70%為外國觀眾。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文化貿易剛剛起步,還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跨越與發展,打造一個政府服務的公共平臺,是幫助和扶持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化,能夠有更便捷的渠道、更低的成本、有更容易走出去的門檻,實際上政府是要做助推工作的。”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副主任宗明說。
目前,中國文化貿易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有三種出口模式,一是利用人力資源優勢,如雜技、演藝等人才輸出,動漫等服務外包;二是加工貿易產品出口,體現在滿足國外創意的來料加工;三是品牌運營,版權貿易。
目前國內文化生產機制存在不足,缺乏面向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實力,缺少既了解國際市場的運營規律,又深諳文化創意與制作之道的復合型國際文化貿易人才,缺乏自有的文化創意品牌,缺乏資本運作的模式等,這些都是文化貿易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正是為了解決這三大問題而搭建了一個綜合服務平臺。
2011年11月,首家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揭牌,其前身是 “上海國際文化服務貿易平臺”。設在上海的外高橋保稅區的文化貿易基地,更像是當年試點的“深圳特區”,利用保稅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和便利,進行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各種實驗和探索。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明確目標為:努力成為文化貿易要素集聚、文化貿易企業匯集、文化貿易創新活躍、文化貿易交流頻繁、文化貿易人才薈萃的全國文化走出去重要戰略基地。
而最新成立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發展定位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的創新示范區、國家級文化貿易口岸、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培養區和亞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
對此,知情人士表示,除了京滬地區外,政府今后還應根據不同地區情況,進一步大力推動,完善文化產業布局,促進我國對外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完善。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