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運業哀鴻遍野 低谷期延續
在經歷了2003年至2008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新增航運能力已遠超需求,受近年的金融危機以及當前不景氣的市場形勢影響,航運企業哀鴻遍野。
“未來幾年中國航運經濟總體走勢仍將持續低迷,處在低谷的時間可能延續四至五年左右。”5月30日于廣州召開的第四屆廣東海事高級論壇上,廣東海事局局長梁建偉表示,受供求關系、成本狀況、金融風險以及歐債危機沖擊等因素影響,中國航運業目前處于低谷期,航運企業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據前瞻網了解,2003年至2008年,航運經濟經歷了一段空前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巨大的收益刺激傳統船東、航運公司、大量貨主甚至資本投資者瘋狂訂造大批船舶陸續投放市場,航運運力急劇膨脹。據統計,2006年至2010年五年間,中國新增航運運力相當于以往正常年份約20多年的需求。而目前全球的航運運力過剩達20%以上。
中海貨輪公司總經理邱國宣表示,受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國際航運市場2009年大幅下跌, 此后經歷短暫復蘇和低位徘徊,今年又陷入了深度調整。前5個月,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平均值只有939點,同比下降31%。當前中國干散貨航運企業哀鴻遍野。
專家預測,運力供過于求的壓力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目前全球干散貨運力過剩15%,全球干散貨船的訂單占現有運力的比重仍高達29%。據交通運輸部統計,去年沿海干散貨運力增加24.2%,今年一季度又增加6.2%,總量達到4553萬載重噸,運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進一步惡化。
與此同時,邱國宣表示,去年以來運輸成本剛性上升,運價和成本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燃油成本目前已占中海貨輪公司運輸收入的50%以上,船員人工成本、船舶折舊費、防海盜投入、保險費、港口費都紛紛上漲,航運企業面臨嚴峻考驗。
進入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仍然緩慢,且持續低速發展的跡象明顯。航運企業如何適應轉型需要,盡快走出航運低谷,成為當天論壇上海事專家討論的熱點。
邱國宣透露,為實現干散貨船隊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中海集團今年初已決定整合內部散貨運力資源,逐步將中海貨輪公司打造成集團唯一的干散貨船舶經營平臺。目前散貨業務重組工作正在按計劃順利推進,沿海最大、世界前五的干散貨航運公司很快就將在廣州誕生。
業內人士認為,航運業要擺脫目前困境,就必須加強行業監督,提高行業技術實力,加強同業戰略合作提升競爭力,這樣才能防止自殺式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