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私人銀行業務限制過嚴 問題重重
私人銀行中國糾結:監管真空和限制過嚴
近年來,私人銀行業務在國內發展迅速,但同時也面臨著監管以及政策等諸多限制,未來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在銀行界,有“得零售銀行者得天下”之說,私人銀行作為零售業務中的“貴賓艙”服務,未來10年將成為各家銀行搶占市場份額的制高點。
自2007年3月中行聯手蘇格蘭皇家銀行率先推出私人銀行業務后,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紛紛跟進,相繼在國內一線城市推出私人銀行業務。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財富市場總值為16.5萬億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其中,2011年中國逾5000萬美元財富的超高凈值人士超過5000名,在全球占比6.4%,僅次于美國。
財富的高速增長,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獲得蓬勃發展。目前,已有16家中外資銀行在22個城市開設了近200家私人銀行機構,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5萬億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私人銀行市場。
而與國際老牌私人銀行相比,新生的中國私人銀行還有明顯的差距,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管理模式缺陷。與國外私人銀行不同,國內的私人銀行多數隸屬于零售銀行,俗稱“大零售”模式,只有民生和中信采用了準事業部制。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前者有長遠弊端,后者存在客戶短缺近憂。
其次是產品結構同質化,盈利模式單一。目前私人銀行普遍存在產品主動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各銀行提供的產品結構趨同化嚴重,收入來源主要依靠代銷產品的手續費和存貸利差。
再次是人才匱乏和環境制約問題。人才匱乏以及信息技術落后,是制約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目前國內監管法規體系中,尚未出臺單獨針對私人銀行業務的專門規定,國內私人銀行的監管環境存在著“監管真空”和“限制過嚴”的矛盾。
上述難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己之力能及,需要所有從業者及監管層共同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私人銀行發展路徑。探尋尚需時間,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真正把私人銀行與客戶的利益放在一起,真正為客戶考慮,關注客戶利益,這是應該注意而且應當始終放在首位的一個理念。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