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二季度依然賺錢難
前瞻產業研究院據悉,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在第一季度總體有所提升,但第二季度,仍不會有較大改善。數據顯示,1至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3%。分析一季度工業企業實現利潤負增長的原因,主要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價格因素。1至3月,因出廠價格(PPI)上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利潤198億元,但因購進價格(PPIRM )上漲,企業減少利潤約1214億元。其次,產品銷售乏力,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1%,但比上年全年大幅回落13.1個百分點。再次,制造成本增加,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增加0.67元。最后,費用居高不下,企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同比增幅分別達14.9%、16.7%和35.1%,連續兩個月全部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幅。
于是,展望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未來的運行軌跡,就需對以上四方面因素變化趨勢綜合考量。其中,最大的利好來自于價格因素。盡管從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PPI出現負增長,而PPIRM仍在上漲,但鑒于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二季度PPI和PPIRM剪刀差有望延續今年以來的收窄趨勢,成為穩定企業利潤的主要因素。
最大的利空是企業的銷售難有明顯改善。從宏觀層面看,企業的銷售情況主要取決于社會總需求的變化,由于經濟在二季度仍在探底,所以總需求還將進一步收縮。
縱使宏觀調控政策在3月份已經有所放松,情況也難出現好轉。具體來看,3月份新增信貸雖然超出市場預期,達到1.01萬億元,但這其中存在季末因素,而且與經濟相關度更高的中長期信貸投放增加不多,更多的是短期信貸的增加。而根據市場預測,4月份的新增信貸只有8000億元左右,較3月份又有所收縮。財政政策方面,3月份財政支出的擴大主要用于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推進和續建,但制造業投資因為盈利不佳、房地產投資因為政策調控都還在下滑。
至于成本問題,則是影響企業利潤的中長期因素,主要源于勞動成本上升,短期難以化解。數據顯示,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還在繼續上升。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分析,工業企業對成本上升的應對關鍵在于推進產業結構轉型,這是一個痛苦而長期的過程。
相對成本問題,費用的壓縮相對容易,但對企業運營期間費用的壓縮不可能是無限的,而且1至3月企業利潤降幅較1至2月收窄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費用壓縮,所以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并不是很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