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行業陷入尷尬境地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我國農機產品種類約為3500種,僅占國際農機總數的二分之一。丘陵、經濟作物等領域農機產品的空白點依然很多。
與此同時,國際知名農機跨國公司正加速搶灘中國,憑借新技術和高端產品優勢壟斷國內高端市場。
一面是品種有限,一面是巨頭壓制的處境著實尷尬。
那么應如何看待這一境遇?怎樣增加農機產品的有效供給,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農機行業又該選擇一條什么樣的技術創新路線呢?
技術水平不亞于汽車
“現代農業靠科技,科技應用靠農機。”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精準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統防統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離開農業機械光靠傳統的人畜力根本無法實現。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表示,在農業勞動力整體數量與素質雙下降的今天,普通農戶承擔強體力勞動及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更加弱化,良種、良法的推廣和使用,必然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要與輕簡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相匹配,否則難以有效推廣實施。
然而,盡管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大的載體作用,但是農機產品給人留下的似乎是技術簡易、形象不佳的印象,但宗錦耀對此并不認同。他表示,“別人認為農機產品‘傻大黑粗’,我不那么認為,我認為農機的科技含量比汽車還要高。”
在惡劣的農業生產環境中,農業機械要完成機械化作業、高質量的作業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依靠以農業機械為主要載體,生物、工程、信息、環境等多種技術集成化的農業科技進步,才能解決好怎樣種好地的問題。”宗錦耀表示。
事實上,持上述觀點的并非宗錦耀一人,國機集團副董事長、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表示,“國際上,農機制造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也已經很高,比如國外拖拉機廠商生產的55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偌大的龐然大物,一個手柄,方向盤很小,操作非常自如,完全是智能化控制。所以說農機并非‘傻大黑粗’。”
據陳志介紹,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很多年前組織的一次科技會議上,他曾在會上和航空航天、汽車方面的代表爭論過。“農機產品屬于高科技產品,其技術水平不亞于汽車。”陳志說,“汽車的功能是比較單一,拉上人,能跑路就行,但農機產品結構復雜,比如拖拉機就有前后驅動。且農機大多在田間作業,其工作對象是有生命的,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宗錦耀總結道,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農機化科技是農業科技的重要內容,是農業科技的物化和重要載體。農機化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強、涵蓋面廣的復雜工程技術,不僅涉及農業裝備科技進步,也與生物、工程、信息、環境技術等密切相關。
品種不足國外一半
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載體作用日益凸顯,但我國農機行業發展卻充滿挑戰。
當前,國際知名農機跨國公司在加速搶灘中國的同時,正憑借新技術和高端產品優勢壟斷國內高端市場,這些跨國巨頭不斷把原本的合資公司變成其獨資公司,進一步壓制國內企業和品牌,此外,加大農業應用投資成本,我國的高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
從全球范圍看,國外農機產品種類已達7000多種,并基本實現了全面機械化;而我國農機產品的品種只有3500多種,僅實現了糧食耕種收環節的機械化,丘陵地區、經濟作物中的很多領域的農機產品的空白點還很多。宗錦耀把這種情況概括為“日益增長的農業機械化需求與農機新技術新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并稱之為我國農機化發展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除了品種不足,我國農機產品在產品性能、技術水平、制造水平、產業組織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以拖拉機為例,“我國300馬力拖拉機僅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180馬力的也才解決了批量生產的問題,而國外500馬力拖拉機基本實現了批量生產。”中國農機院院長李樹君慨嘆。
在設計和制造環節,國外已經基本實現了數字化柔性制造。“即在一條混合組裝線上,既可以組裝拖拉機,又可以組裝收割機、插秧機等。”李樹君回想2011年9月在日本考察時的見聞說。
產業組織方面,國際農機巨頭已經實現了集團化,從數字化設計到高端制造,形成專業化分工配套協作的全產業鏈;而國內農機行業存在共性技術缺失,轉化機制弱化,企業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產業化組織程度低的問題。
談及農機技術水平的差距,陳志特別強調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零件,他認為“三基”依然是制約我國農業裝備水平提升最要害的地方。“我們模仿的產品,越來越像,但是在關鍵部件的研究上卻進展緩慢,這是制約農機產品水平提升的問題所在。”
“比如很多玉米收割機企業規劃了巨大的兩行機的產能,但是在關鍵部件的研究上卻著力不足,幾乎沒有人做基礎性的東西。”陳志還建議,必須重視土壤植物機器系統應用基礎研究,同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