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本上升 服裝生產大撤退
國內服裝企業生產車間
30年前,受益于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低廉,世界服裝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如今,不僅是外資品牌生產環節開始漸漸撤離中國,連中國本土品牌也萌生了“由中轉西、由內轉外、由亞轉歐”的想法。
不再低廉的原材料價格和日益高漲的勞動力正是這場產業回遷的幕后推手。
成本“吃掉”利潤
以OEM為經營模式的耐克近年來出現了將部分代工業務從中國轉移至勞動力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的做法。
雖然耐克官方并未證實耐克轉移生產工廠的信息,但由臺商投資的萬邦鞋業的一位負責人說:“這種業務的轉移確實存在,主要原因是工資的增加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有不少代工廠因此倒閉。”而萬邦鞋業正是耐克和阿迪達斯運動鞋在華的最大代工廠之一。
廣東省東莞市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劉錦棠在剛剛舉辦的第20屆中國服裝服飾博覽會上指出,單是在東莞市,人力成本上漲30%,原材料超過20%。這些因素給出口加工型的服裝貼牌企業造成壓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去年11個月法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的進口額增加了7%,但減去升高的生產成本,實際上只增加了4%。而對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進口增長幅度卻達到26%和29%。
回歸利于質量把關
不僅是高企的成本讓這些外商開始“冷落”中國制造,讓外國大牌們退卻的還有中國生產商越來越高的要求。
一位東莞服裝加工廠人士說,自己長期負責訂單排期和盤存工作,有些中國生產商可能提出的訂單規模過大,導致商品庫存,庫存一高,即使是高檔品牌也不得不通過打折促銷來“去化”,可這是他們最不愿意接受的,因為既犧牲了利潤,又損害了品牌形象。
此外,有消息稱,Barbara Bui在2010年將生產遷至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其副執行長拉加德(Jean-Michel Lagarde)表示,在中國制造帶來的距離以及語言障礙,讓我們始終難以把好質量關。我們在與南歐和東歐的生產商合作時,更容易以我們的方式行事。
當然,距離本土越近,也越能夠使這些品牌更好地控制質量問題。時尚巨頭Zara能在短短數周內就在店面推出與T臺走秀相仿的時裝,其60%的產品就是在歐洲或周邊生產。
去年底,意大利內衣品牌La Perla已將旗下大眾品牌Studio La Perla生產線從中國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將睡衣采購從中國移至葡萄牙。
La Perla設計師比安奇(Giovanni Bianchi)表示,雖然成本相對高,但由于距離近,能更好地把控質量。
中國品牌現外移傾向
不光是外國品牌生產基地正在從中國撤離,就連中國本土品牌也開始萌生將生產業務搬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國內一家知名男裝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考慮將服裝設計環節遷至意大利,還準備將部分生產加工業務也遷至歐洲,2015年以前有可能會在意大利建成自己的海外中心。
同樣,雅戈爾董事長李如成去年也對本報說,紡織服裝制造業的重心不光是往東南亞轉移,甚至有可能返回歐洲。“紡織服裝業不僅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也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轉移一部分的同時,我們還要保留一部分,要保留的就是品牌運營的部分。”
有報道稱,去年雅戈爾集團斥資400多萬美元收購了越南河內的一家襯衫加工廠。這是雅戈爾實施海外產業基地轉移的一個嘗試。據李如成介紹,越南勞動力價格也低于寧波。今后這家越南工廠將發展成為雅戈爾襯衫加工基地之一。
以產業發展作為研究方向之一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剛分析說,此前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在全球競爭中具有成本優勢,迫使發達國家逐漸將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環境壓力也使發達國家將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業移向發展中國家。
“如今發達國家將某些制造業從中國回遷最主要的考慮還是成本因素。”劉剛說,外商大部分是采用外包的模式,由于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制造商認為在國內與國外所賺取的利潤相差不大,于是就將產業回遷,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高新技術產業、服裝紡織產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