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車大撤退 狼真的來了
投入不足,輸在起跑線上
過去5年,中國汽車人在市場驅動中十分聰明、勤奮地追趕,卻缺乏戰略發展的眼光。
2009年,國內絕大多數汽車企業都推出了擴產計劃,一部分已建新工廠和新生產線,并積極打造與國際同步的產品平臺。上汽打造了臨港基地,北汽集團在河北、廣州、杭州等地規劃了多個生產基地,吉利在湘潭、寧波、濟南、蘭州等地設立生產基地。
一位車企負責人表示,在中國很多企業每1萬輛汽車產能的投入為1億元人民幣,一個10萬輛產能的工廠投入一般為10億元人民幣。
合資品牌在華建廠的投入高于這一標準。北京現代坐落在北京市順義區的第三工廠總投資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76億元,平均每萬輛產能的投入約為1.9億元人民幣;一汽大眾轎車在成都的第三工廠平均每萬輛產能的投入為1.7億元人民幣。
自主品牌在研發上的投入也與國際品牌相去甚遠。“十一五”期間,一汽集團投入了129億元用于研發。奇瑞每年研發費用約為20億元人民幣。
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之后,李書福驚訝地發現,沃爾沃的未來5年研發預算是115億美元,約合730億元人民幣,約為當前中國車企投入的6倍。
據一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奔騰B50的開發成本在6億~7億元人民幣,而目前,德國公司開發一款車的成本在6億~7億歐元,是中國的8倍,日本公司開發一款新車的成本是5億~6億美元,是中國的6倍。這位負責人表示,“這樣,他們的起點就比我們高,而且永遠跑在我們前面”。
與其說中國車的研發生產投入不足,不如說中國自主品牌缺乏戰略發展眼光,也缺乏長期戰斗的準備和決心。
短視,是最大的危機
2011年11月9日,比亞迪汽車在銷量一路下跌后,董事長王傳福親自到發布會現場,在危難關頭與媒體誠懇對話,揭開了自己的傷疤。
王傳福列舉了兩點與自身成長的冒進有關的錯誤:第一,過多追求經銷商的數量,忽略了經銷商的質量;第二,2009年之前,一路擴產,從最早的2萬輛增產到50萬輛,確實得到了產量,但忽視了很多細節問題。
過去10年,中國自主品牌過度追求速度,忽略了細節和質量。
針對很多企業一年就能出一款新車的做法,一位專家感嘆,“這個打法太可怕了,不是正常的運作”。“5年開發一款新的車型是一個正常的周期,在市場中,研發時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也是一致的,5年后將被新車型取代。”
企業的浮躁、驅利還體現在車輛測試上。4年前,奔馳推出E級車時,試制了1600輛樣車,在全球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路面條件、不同的季節進行路試,跑完了3600萬公里。
而在中國,自主品牌的測試花樣百出。“實際上,我們有的企業測試就是在實驗室里用兩輛車跑,總里程就5萬公里,這是非常可笑的。”一位行業人士透露,一些企業這樣操作的原因,一方面是意識不到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舍不得花錢,下不了決心真正去做高品質的車。
“大家都在講自主創新,但沒有人踏踏實實去做,所有人都在追趕規模和速度。”賈新光說,“目前,中國還不具備從頭開發車型的能力,我們最好的能力就是拿別人的底盤做個車身。”
在新車型的研發上,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部部長馬巖坦言,如果非要量化,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別人的30%。徐育林認為,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和研發上要追趕上國際汽車品牌,那可能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完成的。
而產品品質要追趕上合資品牌,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金弋波表示,至少需要兩代產品、大約6年時間。2011年,奇瑞意識到改變的必要,馬德驥表示,公司不再僅僅強調速度和量,已經將追求質量、品牌和效益擺在首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