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不景氣 棉花生產受牽連
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當前國內紡織企業的利潤僅為2%,其中棉紡業尤為突出,七成企業利潤率不足0.7%,竟然比銀行利息更低。棉花雖然是國家規定收購價,但考慮到企業的承受力,對棉花的提價也只是微調,“種棉不如種糧劃算”,一些棉農開始棄棉種糧。
利潤比銀行利息還低
“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目前的利潤只有2%。”從事紡織業生產的浙江富潤控股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而紡織企業首當其沖。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2011年,中國服裝企業逾10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4萬家,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0%。中國紡織企業是“中國制造”的重要載體,深受外部市場影響。由于經濟低迷,歐美國家在加強實業的同時,也開始謹慎選擇中國的代加工企業,中國不少紡織企業陷入停產甚至倒閉狀態。2011年,江浙一帶有超過三成的紡織服裝企業倒閉歇業。而廣州東莞、浙江溫州等國內紡織服裝大市倒閉潮則更為嚴重。
去年我國紡織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呈現放緩勢頭,出口數量和行業利潤增幅下滑尤為突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利潤2956.42億元,同比增長25.94%,比一季度增速回落27.6個百分點。目前,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開工率在80%以上,珠三角一些產業集群的開工率僅40%左右。
“從去年到今年以來,整個棉紡織行業受到國際形勢以及用工緊張的影響非常困難,70%企業利潤率在0.7%以下,比銀行利息還低。”湖北省孝棉實業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林祥更是提出,“中國的紡織業已經到了該出手相救的地步了,否則就會倒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紡織行業如此困境呢?
“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王林祥說,“在柬埔寨,工資才20多美元,也就100多元人民幣,在我們這里,工資達到了3000元,而且還得交納各類保險,企業已經不堪重負。”
柬埔寨、越南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紡織品已經大量搶占了中國原有的市場。自2011年年中開始,制造業便發生突變,行業幾乎遭受致命打擊,紡織業尤甚。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嚴重下滑,加之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加大。紡織產業,尤其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鞋、帽、玩具等產業相繼轉移到東南亞、東歐(如保加利亞、波蘭)等新興的勞動力廉價市場,中國勞動力優勢備受沖擊。
“越南、印度等地的勞動力更加低廉,我們的產品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濟南元首針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泉遠表示。公司為穩住員工去年已提高工資20%。
數據顯示,2012年1月,紡織品服裝出口215.2億美元,下降0.5%。其中紡織品出口76.8億美元,下降6.8%。
在多重壓力之下,目前不但相當比例的國際訂單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國內不少大型紡織服裝企業也出現了到東南亞辦廠的趨向。
“我們不是沒有競爭力,只是因為人家的棉花便宜,才不得不搬出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不久前他們到東南亞專門看了一下,現況讓人擔憂。
另外一個壞消息是,3月5日,印度工商部發布棉花出口禁令,決定從即日起禁止印度棉花出口。目前,印度是我國棉花第二大進口國,如果禁令嚴格實施將對國內紡織企業產生較大影響。近年來印度已成為中國等紡織品出口大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對手,尤其是在低端紡織品方面,印度依靠低廉的原料成本與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蠶食中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印度此舉也是為了提高終端紡織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對于我國紡織企業來說就是不小的打擊。
另外,稅負過重也是紡織業當前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
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林祥多次呼吁:“企業稅負太重了!”
紡織業生存困難,棉紡業則尤為突出。
“作為人大代表,我已經就棉花問題提了五次議案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棉實業集團董事長孫應安說。他所提的棉花采購加工增值稅的“高征低扣”,是全行業多年來持續呼吁的話題,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微。
棉花是棉紡織加工企業的主要原料,占總生產成本的70%以上。長期以來,棉紡織企業棉花購進抵扣稅率為13%,而棉紡織產品增值稅銷項稅率為17%,差額稅費一直由企業自行承擔,這就意味著即使不增值,棉紡織產品也要承擔4%的稅負,這對利潤本就十分微薄的紡織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影響到棉花生產
紡織業的不景氣已波及到棉花的生產,棉農種棉的熱情受到影響。
棉花雖是國家規定收購價,由于紡織行業不景氣,考慮到紡織企業的承受能力,國家對棉花的提價也只能是微調。
為保護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3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標準級皮棉到庫價格每噸2.04萬元,相比上一年度每噸提高了600元。
這次提價,發改委做了很大努力,但對于廣大棉農來說卻是杯水車薪。
“每噸提高600元,大約每公斤籽棉提高0.2元,每畝地增加收入也就50元左右,相比種糧食還是要低很多。”山東德州一位棉農表示。“這個價雖然不賠錢,但也賺不著錢。糧食價格越來越高,人工成本越來越貴,如果一直是這個價,那還不如種小麥,自己外出打工更劃算些。”
“正是由于收益相對偏低,一些農民開始放棄種棉,轉種糧食作物。”山東省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表示。前幾年德州市的棉花種植面積達到200多萬畝,但去年已減少至160多萬畝。從今年小麥播種情況看,德州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還要下降25%,減至約120萬畝左右。
德州是這樣,全國情況也不容樂觀。數據顯示,近40%的棉農準備在2012年減少棉花種植面積,40%的棉農打算維持上一年度的棉花種植面積,另外一些農民打算增加種植面積,同時還有一些農民仍在考慮2012年的種植面積。根據加權平均,2012年全國農民種植面積意向平均減少10.5%。
2012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是不爭的事實。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曾經建議將臨時收儲價格上調5%,按去年1.98萬噸的價格測算,即每噸提高990元。而實際上只提高了600元。
這次棉花收儲價格的提高幅度遠低于棉花研究所的建議,顯然是受到了紡織業未來行情不太樂觀的影響。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產業部主任謝方明指出,國內方面,2012年企業招工難問題持續,由于訂單少、用工荒,目前企業開工率也很低。而紡織服裝零售額增速疲軟,可能受基數較大的拖累。
國際方面,出口歐洲將會繼續“敗走麥城”,“因紡織服裝生產周期比較長,這一頹勢可能延續到2013年。歐盟國家中,除英國情況稍好之外,其他國家形勢都很嚴峻。近期,在全球知名的紡織業展會上,參展觀眾人數大幅減少。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