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遠離土地 糧食安全怎么保障?
當前,在農村的在田間地頭,揮汗勞作的大多是婦女、老人,新生代農民普遍外出務工,離土地越來越遠。
這一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中,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會長師昌緒為代表的15位兩院院士,聯名向中央決策層提交的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三點建議尤為引人矚目。這15位兩院院士指出,若不從戰略上研究并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人口大國將面臨無人愿種地的境地。
農業興則經濟旺,農民穩則天下安。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無論經濟結構怎樣的變化,農業的基礎地位是不能改變的。而要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就必須吸引和留住大批有知識、有熱情的人才投身農業?,F實卻是青壯年農民都離開家園,到遠方的城市去打工,農村中只有那些走不動、離不開的老年人。連青壯年婦女都鮮見。
以某傳統農業大縣為例,到改革開放前,農民占到總人口的90%以上。過去,無論是去哪個村莊,都是雞鳴狗叫之聲此起彼伏,田野里都是紅男綠女忙碌的身影。近些年,這些景象基本不見了。一些百多人的村子只有上十人守在家中,而且大部分還是老人和孩子。昔日生產糧食、生長希望的肥田沃土,如今是蒿草蓬生,讓人痛心。
為什么在中國人們都不愿當農民呢?關鍵還是現實社會利益差距太大,當公務員旱澇保收;進事業單位、壟斷行業也風光體面,收入可觀,福利優厚。就是在附近鎮區幫人蓋房子,一天也是上百元的現金收入,而且不拖不欠。但那些一心撲在土地上的農民卻是“風里來,雨里往”,日夜辛勞在田野上,一遇天災,一切努力都成了白忙,再加上生、老、病、死的社會保障低,農村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農民日益減少,田地拋荒嚴重,農民不種田,誰來養活中國?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每天都要消耗山一樣的糧食。主要的糧食供給要靠我們自己生產,如果我們的耕地無人種,糧食做不到自給自足,國際市場將給我們一副什么樣的面孔?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因此糧食生產在中國絕對是天大的事,它不僅關系到13億中國人的肚子,還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耕地,更要耕種好土地。
要讓青年人愿意當農民,樂于種糧食,僅靠一般性的宣傳教育和政策引導還遠遠不夠,必須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在制度設計上、在科學技術上、在經濟扶助上都對農業傾斜。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政府應當積極構建社會公平機制,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