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搶占食用油市場 中企如何化解專利難題?
前不久,全國人大代表、湖北荊門市委書記王玲在兩會上指出,中國食用植物油行業對外依賴度過高,原料、加工與供應均被外國糧商逐漸掌控。她說,在國內現已開工的大型油脂加工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據了66%,“已經超出國家戰略安全警戒線”。
與此同時,另外一則新聞顯示,由于地溝油對民生造成的惡劣影響,近期全國多個城市強制散裝油退市,正規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份額因此將大幅增加。
盡管迎來發展機遇,但國內食用油企業在市場和技術上都面臨嚴峻挑戰。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目前我國約2/3的大中型油脂企業和4/5的大豆壓榨能力已被外資所控制。在中國食用油領域的專利申請中,國內大型食用油企業的專利申請量較少。業內專家表示,入世以來,國外相關企業加速用專利在國內食用油領域“跑馬圈地”。與跨國企業相比,國內食用油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專利意識較低,在技術研發和專利申請方面還須加大投入力度。
十大品牌,專利數量相差較大
食用油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品,因此誕生了許多令人耳熟能詳的糧油品牌。截至目前,在中國擁有“金龍魚”品牌的嘉里特種油脂有限公司(下稱嘉里糧油)有21件專利申請。這個專利申請量看似“貌不驚人”,但它超過了排名其后的“福臨門”、“魯花”、“盛洲”3個品牌持有企業專利申請量之和。
嘉里糧油隸屬于豐益國際集團,該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食用油及農產品供應商和貿易商。該公司在中國提交的專利申請涉及調和油、功能性食用油、油脂加工這3個方面,涵蓋了目前食用油發展的主要技術領域。由此可見,除市場占有率之外,嘉里糧油在技術方面也成為了“巨鱷”。
此外,“福臨門”持有企業中糧集團有9件專利申請,擁有“魯花”牌的山東魯花集團擁有6件專利申請;“盛洲”、“海獅”、“多力”等品牌持有企業———廈門中盛糧油集團、上海良友集團、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等分別有3至4件專利申請;而擁有“鷹嘜”、“紅蜻蜓”、“匯福”、“民康”品牌的國內企業(中山市鷹嘜食品有限公司、重慶市油脂公司、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江蘇民康油脂有限公司),目前還沒有提交專利申請。
事實上,國外企業早在中國專利制度建立之初,就開始了在食用油領域的專利布局。1987年,日本不二制油株式會社在中國提交了首件國外企業關于食用油加工領域的專利申請。而此時,多數國內食用油企業還對專利制度和技術創新并無概念,與之相比,中糧集團首次提交專利申請的日期是2009年7月。
創新成果,亟待走出實驗室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在中國食用油領域的專利申請中,來自國內申請人的有2141件,來自國外申請人的有654件。國內申請人的申請量是國外申請量的3倍有余,這些申請為什么沒有體現在產品中?
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食品工程處副處長邱紅用數據說明了問題:在國內申請人的2141件專利申請中,個人申請占42.9%,企業占32.6%,高校占20.7%,科研機構占3.8%;而在國外申請人的654件專利申請中,企業占90%,個人占6%,高校與科研機構加起來只有4%。
“首先,個人申請無論是從研究能力還是從資金設備,都無法與企業相比;其次,從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和創造的經濟效益來看,企業專利技術含金量較高、轉化后創造的經濟效益較大。”邱紅表示。
這“含金量”還可以用一組數據體現:截至2011年上半年,國外專利申請中有99.7%為發明專利申請,而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的比例是82.4%。
“一般來說,當企業成為創新的中堅力量時,往往能夠在某個具體技術領域擁有系列專利申請,從而對某項技術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專利保護。而國內申請人中企業數量偏少,沒有在某個具體領域形成連續、系統的專利申請。”業內專家指出。
據悉,食用油領域在華專利申請量最多的申請人大多來自日本、美國和荷蘭。其中,花王株式會社、日清制油株式會社、不二制油株式會社、寶潔公司、嘉里糧油等跨國企業的專利申請量排在前列。
“國外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通用性食用油組合物、脂肪的分離方法、油脂的改性和油脂的加工方法優化等方面,其涉及核心技術,如限定特定的甘油二酯的組成或比例等,這些專利申請要求保護的范圍廣,幾乎完全覆蓋了食用油行業的熱點,布局明確,注重系列專利申請,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技術壟斷。”業內專家表示。
此外,在食用油領域國內專利申請人中,江南大學、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據主要位置,這些創新成果也亟待走出實驗室。
國內企業,應著眼于前沿技術
2000年之后,食用油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呈快速增長態勢,近兩年的增長率更是達到了20%。“這說明,中國食用油產業從價格戰與簡單品類劃分階段躍升到了一個科技創新的新時期,新技術突破將成為中國食用油企業贏得未來市場的關鍵,可以想象,未來該領域的技術競爭將更加激烈。”業內專家這樣說。
據了解,油脂技術是決定未來油脂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無論是提高產品品質檔次,還是提高油脂加工效率,先進的油脂加工技術和設備的運用都將成為現代油脂加工業的重中之重。
對此,專家建議,國內企業應著眼于前沿技術,在研發上投入足夠資金,重視專利保護。針對最適宜中國種植、消費量同樣巨大的大宗油料食用油,如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加大研發力量,淘汰落后設備,改善現有技術。根據地區差異和原料加工特點,中小企業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產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