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業安全問題頻出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介紹,中國食品業的信任度最低,食品與飲料成為最不受信任的行業。
回顧2011年中國屢次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讓人觸目驚心。還有什么可相信?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早已被國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卻紛紛出現在中國肉制品龍頭企業雙匯集團與南京雨潤產品中。雙匯宣稱“十八道檢驗、十八個放心”,雨潤堅持“食品工業是道德工業”,但二者產品中均含有“瘦肉精”。
讓消費者更加失望的是,雙匯在處理危機過程中,并未把對消費者造成的傷害放在首位。雨潤對質量問題的發生也輕描淡寫、敷衍了事。3月8日,雙匯董事長萬隆在全國人大河南代表團的全體會議上進行的12分鐘發言,強調的不是如何加強食品安全,而是匯報雙匯在“瘦肉精”風波后取得的業績與爭取國家對農產品實行減免稅收政策。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碧生源的廣告早已讓消費者耳熟能詳。但從2006年開始,碧生源就頻繁因虛假、夸大宣傳涉嫌廣告違規。上市前三年,廣告違規就多達23次。然而,一邊是頻繁違規的廣告和屢屢爆出的不良反應,一邊卻是碧生源的銷售奇跡。
不過,在國際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問題中,中國消費者卻經常“幸運”免于危機。2011年4月,外媒報道,包括雀巢在內的9種知名嬰兒食品含有毒重金屬。但雀巢方面表示,報道中所涉及的產品未在中國生產和銷售,雀巢在中國銷售的嬰幼兒食品完全符合中國法規及標準要求,消費者可放心食用。后有研究人員指出,歐洲標準高于國內標準。
在可口可樂果粒橙含禁用農藥事件中,美國FDA的檢測仍在進行中,可口可樂中國就表示,“美國FDA已經明確指出,含有極其微量的殺菌劑的橙汁不會導致健康安全問題。請廣大中國消費者放心。”事故原因在于從巴西進口的橙汁含有多菌靈。但巴西作為中國第四大橙汁進口國,進口到中國的橙汁卻十分“幸運”地絕對安全可靠。
2011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一一列舉。從雙匯、雨潤到康師傅、到蒙牛、再到思念水餃,中國各行業的領頭企業究竟怎么了?中國還有多少企業沒出問題?還有多少企業具有商業倫理規則?如果連行業龍頭企業的產品安全都得不到保證,中國消費者應該信任誰?
更可怕的是,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缺乏誠信與道德的企業仍可在市場上屹立不倒。是消費者太容易原諒和忘記,還是各監管部門的失職?過輕的經濟處罰,有限的輿論批評,對違規行為的行政與輿論監督,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變成了“沉沒的監督”。
在這個信仰缺失、價值觀處于真空的時代,一些精英似乎都失去了道德底線、倫理底線。但在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沒有誰能獨善其身。除非您可以享受到一輩子的特供產品。企業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真正的企業需要有企業責任與社會責任,而并非唯利是圖。
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刺痛我們脆弱的神經,更拷問著企業的道德底線與監管部門的法治力量。在一個高歌太平盛世的國度里,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危機,反思的不僅是企業自身?我們的國家是不是也應該好好反思了?
正在召開的兩會,“食品安全”自然成為了熱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指出,“政府不能把食品安全的事扔給老百姓,政府部門、有關機構一定要盡到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嚴琦直言不諱地指出,監管不力、懲罰不夠、法規不健全等是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只有跨越基層監管薄弱、質量失信懲戒、以罰代管、‘九龍治水’這‘四重門’,才能看到希望”。
關于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加強監管力度等各種言論,消費者聽得已經麻木。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口號與方法,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
2011年,對食品安全而言,是不平靜的一年,食品安全丑聞頻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應當謹記教訓,積極改變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