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紡織品回收 “變廢為寶”不容易
我國對棉、麻等天然纖維的消耗很大,而大部分紡織品在使用幾年后都成為了廢品。這些廢舊紡織品被焚燒或丟棄,產生的有害氣體和難降解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隨著全球變暖的呼聲此起彼伏,生態友好型紡織品日益受到青睞,人們不僅把目光放在生產上,也開始慢慢轉向廢舊紡織品回收是否與環境相協調上來,人們使用各種手段維護賴以生存的環境。
二戰后,國際回收工業方興未艾,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國際組織來支持回收工業的發展,為此,1948年,國際回收局BIR成立了。最初,它只是一個非贏利機構,總部設在位于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主要目的是改善全球回收界的利益。隨后,該組織向世界上所有回收市場、機構提供信息、合法文本和最新技術。他們將這一事務看作己任,為世界工業持續發展和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
經過多年的發展,紡織品回收不僅已成為商業化經濟活動,而且屬于環境親密型生態工業,因此,它受到了最熱烈的推崇。每使用1kg廢舊紡織物,就可降低3.6kg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水6000L,減少使用0.3kg化肥和0.2kg農藥。紡織工業大量回收使用廢舊紡織物,這一趨勢與原生材料的加工生產相比,明顯減少了對二氧化碳的排放。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廢棄紡織品總量約為2400多萬噸,得以回收利用的還不到萬分之三,且我國的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工作大都局限于一些服裝企業、織物企業自己的行為,特別是江浙一帶的企業。然而在近日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到2015年,纖維加工總量可望達到5150萬噸,其中15%左右為再生纖維。如此說來,加快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然而,在我國,這項“變廢為寶”的工程說起來好聽,卻不好干。
首先,融資難。原本紡織業在金融機構眼里就有“夕陽產業”之嫌,如今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又難免讓人與廢品收購畫上等號,要想靠貸款來解決研發投入的問題,僅憑企業自說自話,金融機構不見得買賬。所以,若想這項工程得以實現,還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引導。
其次,原料關。我國的廢舊紡織品原料總量很大,完全可以滿足企業需求。但是,我國廢舊產品回收多為個體經營,規模小,布局分散,而且不具備基本的清潔處理能力。這導致纖維生產企業守著原料“吃不飽”,不得不從海外進口“洋垃圾”。如何讓原料與企業順利對接,填補產業鏈中間的空白環節,還需思量。
再次,市場亂。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維護市場秩序,首先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為防止“黑心棉”趁亂牟利,政府應盡早出臺“游戲規則”,以規范市場。
最后,賺錢慢。舊纖維要變身成新纖維,才會有市場。但有了這個生產過程,勢必造成再生纖維的成本高于原生纖維。因此,只有在價格上實現突破,舊纖維的重復利用才有可能實現。這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共識。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