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票房130億背后的電影產業之殤
“電影票房僅僅增加30%,而電影屏幕總數卻增加了近50%。”該分析人士認為,這顯示電影的平均上座率出現了滑坡。”
“隨著國內電影的發展,院線都在加大建設影院的步伐,電影院都已經開到了四五線城市,這是電影平均上座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上述電影投資人士說,“一線
城市電影院投資出現過熱的現象,而三、四線城市的影院,面臨著上座率不足的挑戰,這些問題,將會成為未來幾年電影院投資的主要話題。”
國產大片的冬天
總投資高達6億元的《金陵十三釵》,需達到13億的票房才能收回投資,目前國內票房總數尚在5億左右
有點痛苦的,還有國產大片的投資方們。
盡管全年票房完成了30%的增長,但國產大片則幾乎都是以虧損、持平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即便是最終賺了的,數量也并不高。
一個可能潛在的票房失敗,是2011年國產片票房冠軍《金陵十三釵》。根據《金陵十三釵》制作方公布的數據,該片的總投資高達6億元。如果按照現有的國內分賬比例進行粗略計算,《金陵十三釵》需達到13億的票房才能收回投資。而截至發稿,該片國內票房總數尚在5億左右,盡管該片尚未在海外大規模上映,但距離最終收回票房投資,依然有著不小的難度。
同時,還有諸多在2011年被投資人寄予厚望的大片,都以虧損作為最終的結局。如,投資1.5億的《戰國》總票房不到8000萬,投資浮虧接近1億;投資1.5億的《關云長》總票房僅為1.6億,投資浮虧也超過了5000萬;號稱制作費高達2億的《倩女幽魂》總票房不到1.5億,投資浮虧也超過了億元。被業內人士認為可能虧損的影片還包括《武俠》、《畫壁》、《白蛇傳說》等,幾乎都是同一個時期的國產大片。
“2011年的國產大片,幾乎就是全軍覆沒。”該分析人士如此總結。
不過,也有一批小制作的電影,出奇制勝,獲得了較好的效果。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失戀33天》。投資僅900萬元的《失戀33天》,累計票房高達3.5億元,獲得了近17倍的投資收益。而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孤島驚魂》,也用500萬元的投資博回了8935萬元的票房,投資收益率達到了近7倍。
對于這種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保持了贊許的態度,他表示,“重要的是,隨著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漸進步,中國電影單獨依靠商業大片支撐票房的局面正在被改變”。
這被業內人士解讀為一個明顯的信號——在觀影人群日漸多元化的現在,粗放式的大投資電影,已經無法獲得原先的回報。
上述電影投資人士表示:“2011年后,‘大制作才能賺打錢’的說法恐怕沒那么被推崇了,而只有精耕細作的誠意電影才能保證不虧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