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部分維C生產企業停產保價
近年來,我國維生素產業取得飛速發展,但如今又陷入供過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紛紛上馬或擴產的維生素C項目,使得眾多國內維生素C生產企業陷入了“內戰”之中。
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廣東省出口維生素C(以下簡稱“維C”)數量21.9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同)減少3%;價值22.6萬美元,增長13.5%;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萬美元,上漲17%;全部以一般貿易出口。
今年1-10月廣東省維C出口量跌價漲的主要原因是:
一、國家調整維C生產計劃,企業紛紛限產。由于2008-2009年維C價格的高企,利潤回報周期快,維C生產的進入門檻較低等一系列原因,中小企業紛紛上馬維C,導致生產廠家眾多,國內維C產能嚴重過剩,對該產業形成了實質性損壞,我國優勢出口品種維C在近兩年遭賤賣,行業對管理升級的呼聲日高。為使國內維C產業能夠健康發展,國家采取對維C行業的指導管制的相關措施。今年上半年,國內維C生產企業均收到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下發的《2011年維生素C生產計劃等事項的通知》,該文件指出:“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為保持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全國安排維生素C生產計劃10萬噸。”按國家的生產計劃,2011年生產計劃較2010年全年產量壓縮幅度接近3成,國內維C生產企業紛紛調整自身生產計劃,控制產出。
二、國內部分維C生產企業開展自救,采取停產保價策略。針對國內維C產量過剩這一日趨嚴峻問題,國內企業在依靠國家治理外,也積極謀求解決辦法,為避免由于市場過度飽和,導致價格雪崩、利潤受損情況的再度出現,部分企業采取暫停生產策略,期待維C出口價格再度上漲。有報道稱,為解決維C價格低價徘徊的現狀,業內公認的維生素C“五大家族”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江山制藥和山東魯維制藥召開協調會,決定從2010年9月20日開始停產保價,并停止對外長單報價。
三、在各種利好因素作用下,維C價格步入上升通道。國家除了控制產能外,工信部牽頭制定并即將出臺《維生素C行業準入條件》,該準入條件從能耗、技術水平、環保、安全等幾個方面對維C行業進行規范,根據《準入條件》的規定,維C生產企業僅在治污方面就需要投入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因此大部分企業將被淘汰,中小企業離場后,整個維C行業集中度將提升,這也為維C價格的提升作了鋪墊。除去各利好因素對維C價格的影響外,我國維C價格上漲的原因還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夏季停產檢修的因素。維C的主要原料為玉米及淀粉,如今這些原料漲價的壓力對于維C價格的影響也很大。另外,每年夏季是維生素C產業常規停產檢修季節,而停產檢修帶來的結果就是產量降低、價格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維C產能嚴重過剩,無序競爭使企業痛失定價權,維C出口形勢嚴峻。幾年前,中國生產的維C在全球市場占據壟斷地位。資料顯示,我國維C產品主要是出口海外,其中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江山制藥和魯維制藥這5家企業占據了全球維C市場90%以上的份額,由此全球維C價格也基本掌控在這“五大家族”手中。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出口造成巨大沖擊時,維C出口卻一枝獨秀,出口額翻番,讓不少企業看到了機會。隨后,維C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低、管理混亂等弊端開始顯現,豐厚的利潤讓很多企業在近幾年積極上馬維C生產線,而這一做法的后果就是整個行業產能過剩,企業在出口時毫無定價話語權。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維C總需求不過12萬噸左右,中國的總產能卻已經接近18萬噸。在價格方面更是形成鮮明反差,2008年,我國維C出口最高價達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維C均價跌至每公斤75元,此后維C售價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幾近與成本持平。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初,國內主流廠家維C報價也僅在每公斤42元。近期,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也再次發出預警稱,目前維C出口形勢堪憂,產能過剩問題愈演愈烈,4月出口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超過30%,部分新加入企業有明顯的壓價出口動作,以此爭奪出口市場份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