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8成是假貨 蜂蜜產業“甜蜜”不再
養蜂采蜜曾被視為“甜蜜的事業”,不過近年來頻頻曝光的蜂蜜造假新聞卻讓人再也“甜蜜”不起來了。作為我國傳統產業的蜂蜜產業,飽受造假的侵害和困擾,業內疾呼執法部門嚴格執法。
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多個省市蜂蜜產品質量抽檢結果表明,蜂蜜產品合格率堪憂;深圳市消委會公布的今年該市蜂蜜產品比較實驗報告稱,其中80個批次的蜂蜜合格率僅為60%,15個批次的蜂蜜是以糖水代替,包括綠化園牌龍眼蜜、月皇山牌洋槐蜂蜜等。更為嚴重的是,銷售假冒蜂蜜產品的沃爾瑪超市竟然拒絕將其立即下架,繼續售賣約10天后,經消委會反復督促才停止銷售。同期間,有關部門公布的蜂蜜質量檢查結果顯示合格率也只有62.5%,調查其因是有不少黑心廠家在蜂蜜中摻入了蔗糖以假亂真。
深圳檢測機構透露,質量不過關的蜂蜜中,有不少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合格,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指標偏低,說明蜂農為了產量,急功近利,縮短了蜂蜜加工釀造過程,甚至直接給蜜蜂喂食了葡萄糖和果糖。“還有一種可能是直接在蜂蜜中摻入了其他糖類物質。”該檢測機構有關人員表示,此次抽查還發現3批次蜂蜜的蔗糖含量超標,多為外省企業生產。專家指出,這樣的蜂蜜,營養價值和口感都會大大降低。
和假花生油、假珍珠粉等產品質量問題一樣,行業造假核心無外乎低成本和高利潤。拿蜂膠來說,正品純蜂膠每公斤在800元以上,其冒充品樹膠連正品蜂膠價格的1/5都不到,經過對樹膠的精加工,最后形成產品的成本也不到正品的一半。在利益的誘惑下,一些作坊式的蜂產品生產廠家便昧了良心,搞出假冒偽劣產品來蒙騙消費者。
同時,和所有行業造假產業鏈一樣,蜂蜜產業造假也有一些不良企業直接參與其間,擴大假貨規模。排除技術識別的難度和中間某個環節造假帶來的疑問,蜂蜜產品生產廠商和原材料提供商其實對于假貨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在利益面前,這些小企業完全摒棄社會良知,直接將這些用蜂蜜仿制品制造出的產品推到消費者的面前,大肆賺取黑心錢。
中國蜂蜜產品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綜合各方面的數據推算國內蜂蜜造假的數量應該在8~10萬噸之間,占每年消費量的1/5。而且蜂蜜造假由來已久,手法多樣且不斷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有:在蜂蜜生產期間用白糖或者糖漿直接喂養蜜蜂;將糖漿摻在蜂蜜中或者直接勾兌包裝出售;在同為真蜂蜜的情況下把價格低的摻入到價格高的當中以次充好等。
此前,衛生部以2011第12號公告的形式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2011),于今年10月20日正式實施。新國標由對原來的原料要求改為了對蜜源的要求,增加了蜂蜜的定義。新國標要求,蜂蜜是天然物質,凡經過化學工序加工的成品,只能稱為蜂蜜制品,不能稱為蜂蜜。標準還明確規定,100克蜂蜜中至少含有60克果糖和葡萄糖。柑橘蜂蜜、桉樹蜂蜜、荔枝蜂蜜等的蔗糖含量要小于或等于10克/100克,其他蜂蜜則要求小于或等于5克/100克,還設置了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的限量規定。此外,新國標還對蜂蜜在感官和理化指標上進行了要求,并增加了污染物限量、獸藥殘留限量、農藥殘留限量等項目檢測。
該標準發布后,引發了全國蜂蜜產品行業內諸多爭議。個別企業表示,新國標的出臺,對于肅清蜂蜜行業毒瘤,促進蜂蜜行業規范進一步細化,的確是一種進步。
但要想徹底擊破蜂蜜產品摻假造假這塊“頑石”,還存在諸多困難。有業內人士稱,對常規用于蜂蜜的真實性檢測項目,如TLC、碳同位素、外來酶和SM-R,在最新公布的蜂蜜國標中竟然無一列入,只檢測一項碳四植物糖,造假蜂蜜基本上可以通過檢測。這意味著,符合新國標的蜂蜜,也不能避免監管真空,并不能真正保證蜂蜜的純正。
近期,在部分大型超市發現,很多品牌蜂蜜,都標示有“純正”、“天然”、“原生態蜂蜜產品”等字眼。然而,仔細閱讀標簽的配料表中,大多僅標注了“蜂蜜”字眼,極少數品牌蜂蜜會標明含“果糖”、“葡萄糖”等。對此,不少消費者就表現出這樣的疑惑,即使仔細看標簽,也很難判斷哪些蜂蜜是純蜂蜜。業內人士表示,有些企業使用大米糖漿替代蜂蜜,再添加香精等原料,顏色與純正蜂蜜幾乎一模一樣,其理化指標也符合現行國標,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識別這種假蜂蜜。
既然消費者單從蜂蜜外包裝上無從判斷蜂蜜好壞以及是否造假,那么現行實施的蜂蜜新國標是否對此進行了規范?前瞻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員表示,新國標屬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但并不能有效遏制蜂蜜造假。蜂蜜行業獨具特色,蜂蜜產品的生產加工更多的是一個物理過程,它很難改變蜂蜜產品本身的品質。而只有把控住了源頭,采得好蜜,才能真正生產出來高品質的蜂蜜產品。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王竹天表示,如果用新標準來徹底杜絕假蜂蜜的囂張氣焰還不太可能。而對于市場上層出不窮的造假手段,國標就顯得相對滯后。鑒于維護蜂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凈化蜂蜜產品市場不僅需要堅定不移的執法決心與持之以恒的監管力度,更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和必要的執法環境。而且由于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多個環節,牽涉企業利益、部門形象、政府政績等多方利益,重罪懲處食品安全犯罪勢必遭遇重重阻力,這就需要各相關部門加大聯合執法的力度,確保給消費者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
有蜂蜜養殖及經營者坦言,很多地方的大商場、大超市里面,百分之七八十基本上都是假的。此外,中原蜂業協會副會長何昕則表示,生產這些假蜂蜜廠家,一般都不是蜂產品行業的人士,都是一般的食品作坊,其實嚴重影響蜂行業的利益,還擾亂蜂行業的市場,而且讓蜂農其實在背這個黑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