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盲點致亂象叢生 家電維修業發展現隱憂
家電維修市場日益混亂。維修點真假難辨、維修價格不清且無保障等亂象都給消費者的生活增添了“麻煩”。
近日,商務部發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規范發展家電維修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嚴厲打擊黑網點、亂收費和欺詐行為。
家電維修市場亂象頻出
家電壞了,帶來的不僅僅是無法正常使用的煩惱,維修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更讓人鬧心。家電維修欺詐、消費者被誤導等事件屢見報端。
家電出現問題,消費者除了就近選擇維修店,有時還會撥打“400”、“800”熱線電話尋求幫助。然而,這些看似正規的“400”、“800”熱線電話卻是山寨,多為非正規家電服務網點,而是假冒公司或“打游擊”的個人維修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中國家用電器服務維修協會對搜索引擎中的“李鬼”維修點數量進行了調查,雖然能查到900多萬個“400”開頭的聯系方式,但與企業提供的授權信息比對后,發現其中90%“特約授權”、“指定維修”網點都是假的。
為何每個維修店面對同樣問題時會要價不同?網上的維修熱線為何“李鬼”頻出?為何家電會越修毛病越多?修一次家電到底有多少收費項目?種種疑問,讓消費者備受詐騙煩惱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家電維修業亂象的無奈。
利益與監管漏洞使然
據了解,目前僅上海市民平均擁有家電產品每戶達7件,社會存量高達3500萬件,年家電維修和服務產值達幾十億元。但家電服務業發展卻相對落后。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家電類投訴占總投訴的22.2%,其中不少投訴為家電維修一類。
有人還分析總結,家電維修行業普遍存在不少行業所謂的“潛規則”。例如,“小題大做”,利用消費者不懂產品的構造與原理,維修人員將小成本的維修說成大故障、并換掉主要配件,借機謀取更多利益;“偷梁換柱”,維修人員在維修時把原本質量很好、并未損壞的零件換下來,繼而換上舊電器上拆下來的低成本零件,消費者使用不久就又出問題;“預留故障”,通過在家電上預留故障,從而使原本可一次性修好的產品需經過多次維修,讓消費者因此多掏冤枉錢。
家電維修業亂象已嚴重影響了家電維修市場的健康發展,消費者苦不堪言,消費糾紛數量急速升溫。個中原因是什么?
利益使然。家電維修領域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據了解,2010年,我國家電維修服務收入達1215億元,而這個數目還只是注冊企業所獲收入。相較來看,目前上海的正規家電服務企業大概有700余家,而沒有經過工商注冊的私人維修部的個數卻高達2000多家。非正規維修部通過零配件亂要價、以舊充新、亂收費等方式欺騙消費者,能賺取更多非法錢財。
監管不到位。對于家電維修的各方面,如價格規定、收費標準、開維修店門檻等,監管部門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盲點;對于網上存在的黑網店,相關部門對互聯網的監管滯后;發現違規現象,懲罰力度卻不夠。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不法者更加肆無忌憚。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