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800萬人放棄繳社保 養老金個人賬戶現空賬危機
2013-11-28 08:14:04 責任編輯:QZ112 來源:新浪財經
“我現在有三種選擇,一是中斷社保,僅保留個人賬戶內繳納的資金和利息回老家;二是根據老家的政策,把現有的保險關系轉移過去,但社會統籌部分無法轉移,只能轉移個人賬戶的資金,則需重新在當地購買社會保險;三是繼續在廣州工作,直到交夠15年的社會保險。”11月13日,胡女士無奈地向本報記者表示,她繳納的社會保險年限比較長,所以還在猶豫是否中斷,但自己認識的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回老家,大都選擇了中斷社保。
社保一旦中斷,也就意味著已達退休年齡的胡女士或因參保年限不夠而無法領取退休金。
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表示,未來的幾年內,退休年齡夠了卻因參保年限不滿而無法退休的現象會越來越多;同時,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工作人口在繳納社保方面的選擇傾向,中斷或者工作之初就放棄繳納社保的現象將會增多。
“中斷繳納社保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參保年限已滿15年后中斷社保,待到退休年齡后直接領取養老金;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繳納年限未滿15年,暫時中斷或者徹底中斷繳納社保的行為。”崔鵬表示,中斷繳納社保主要集中在三類人群:一是下崗失業人員,這類人群大都屬于被動中斷;二是小微企業員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給員工繳納社保;三是流動性比較大的務工人員。
據記者了解,個人一旦中斷社保,根據各地的不同政策,買房買車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由于中斷期間的個人賬戶未有資金進入,計算養老金時會有虧損。
“空賬”壓力
表面上來看,中斷社保純屬個人行為,但影響的卻是整個社保體系。
11月14日,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采取的是“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統賬結合模式,社會統籌部分是現收現付制,個人賬戶部分則是儲備積累制。這種模式需要人口結構相對穩定,一旦出現退休年齡提前、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等不確定性,均會給現收現付部分帶來風險。
也就是說,在職人員的社會統籌部分資金用于當期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資金用于積累,用來保證參保人退休時使用。
但是,據記者了解,目前很多地方每年的養老保險金支出遠遠大于收入的額度,而地方的主要解決方法除了增加財政補貼外,就是擠用個人賬戶資金應對當期發放,從而造成個人賬戶“空賬”。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金額約為2.5萬億元,但實際上賬戶里做實的僅有2703億元,個人賬戶“空賬”已超兩萬億。
當期支付的部分已經支付,應當積累的部分卻未能實現積累,這樣的結果就是,個人賬戶資金如不能彌補,現在正在交付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職工,在未來退休領取退休金時將會形成很大的支付缺口。
就此,“做實個人賬戶”的內容在中央文件中被反復提及,并在遼寧等地廣泛試點,但現實卻在另一條軌道上與政策并行。
因為,做實個人賬戶的資金均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而作為最終的出資者,財政部門并不支持立即做實個人賬戶。理由很簡單,因為按照現行制度設計,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只能以一年期活期利率存在財政專戶,白白貶值。
據記者了解,10月中旬,由人保部牽頭的養老制度研討會已將“個人賬戶采取名義賬戶制”納入頂層設計的研討范疇。也就是說,將當前統籌賬戶的20%全部并入個人賬戶,但并不做實,在滿足當期發放之外,結余部分全部用于投資保值增值。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