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上下游各存痢疾 進退維谷
2013-11-05 14:11:01 責任編輯:QZ105 來源:新浪財經
前瞻網了解到,在新能源發展中,我國風電行業成績不菲。國家電網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2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風電裝機年均增長76%,年發電量年均增長85%。2013年風電預計將成為我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然而,在高速發展10年后,風電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設備制造產能過剩、資源被跑馬圈地、棄風限電現象嚴重、并網問題待解……特別是在2011年歐美“雙反”打擊和風電裝備低價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我國風電行業走入了發展低谷,多家企業虧損連連。
進入2013年,風電產業收獲了一連串政策“紅包”。10月16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務院關于促進風能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有望于近期發布的消息點燃了市場情緒。同一時間,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公開表態,希望在2~3年時間內基本解決廣受業內深惡的“棄風限電”問題。
風電行業能否重續輝煌,再迎春天?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上下游各存“痼疾”,風電行業進退維谷。
上游:外商與技術雙重擠壓
對于行業發展“大躍進”所帶來的產能過剩,風電設備制造業并不諱言。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不含港澳臺)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12.96GW),同比下降36%,市場需求已經連續兩年呈下降態勢。而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2中國風電發展報告》,早在 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我們的很多產能都是過剩的,而且還面臨著價格下行的壓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坦言。他指出,造成風電設備制造產能過剩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無論是整機還是零部件設備,外國風電制造商占據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第二,我國風電設備產品與先進技術還有差距,與經驗豐富的歐洲相比要落后一些,國產設備不具競爭力,開始低價競爭,甚至虧損競爭。一些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試圖薄利多銷,希望通過大規模生產尋求效益,加劇了產能過剩。
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陳黨慧說到,“總體來說,(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目前還是處在比較困難的時期。”
產能過剩或將直接導致風電設備制造業的大洗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和全球風能理事會聯合發布的《2013中國風電發展報告》指出:“在經過8年的爆炸式高速增長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需要一個調整期。盡管產業整合一直是今年以來的主要議題,但是目前尚未看到中國市場出現真正的整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