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被收購 為何昔日傳統明星卻凋零了
2013-09-26 15:18:14 責任編輯:QZ112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作為黑莓營收的根基,政企用戶如今也紛紛離他而去。據美國研究機構統計,美國國會眾議院中,58%的人使用的是蘋果iPhone,而使用黑莓的人數只有區區23%。
消費市場不見生機,政企市場連連挫敗,黑莓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此病入膏肓的企業,真的依靠出售就能轉危為安?
資產盤點
黑莓出售后,買家最大收益會是一筆現金、一批專利產品組合以及眾多安全技術。換而言之,雖然貴為智能機行業的先驅,但黑莓卻將自己當做“廢棄物”賣掉了。
47億美元的意向收購價與分析師之前對黑莓市值的預期基本相符。根據分析師的評估,該公司即時通信應用BlackBerry Messenger(以下簡稱“BBM”)和“企業架構”價值12億美元。當前,黑莓總共持有5236項專利和3730項在申專利,這些價值10億美元;截至目前,黑莓坐擁28億美元現金。
換而言之,黑莓賴以生存的手機業務價值是零!對于一家曾經主導智能機行業的霸主來說,這無疑是莫大的諷刺!
劫后余生
當年,蘋果病了,請來了喬布斯。結果“喬大夫”妙手回春,將這家幾乎快倒閉的公司奇跡般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后推出的iPod、iTunes、iPhone和iPad,成為行業的“金科玉律”,也推動蘋果登上了全球市值第一科技企業寶座。
對于黑莓而言,CEO海因斯不是“治病”那塊材料,而且也很難找到喬布斯式的人物。在iPhone問世六年后的今天,黑莓很難有再有立足機會。事實上,他們早已經被淘汰出局了。因此,似乎此時還能賣上個好價錢。
但這張處方真的就能治百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革命難,革自己的命,更難,微軟做不到,黑莓更做不到。
如果沒有明確的戰略、叫好叫座的產品,黑莓仍不能上演絕地反擊、重回巔峰的大戲。出于此原因,出售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拖延療法。
實際上,黑莓或許應該選擇私有化。退市之后,黑莓可以擺脫投資人的口誅筆伐,甚至是代理權斗爭,更好的是,其可將精力更多投入到產品研發上和服務客戶上。此外,黑莓不用在考慮監管審批、財務報表、股東大會,可以更游刃的、更秘密的調整戰略。
雖然退市會耗費一大筆資金,但與其“賤賣自己”,還不如賭一把,畢竟黑莓產品還是有市場的,品牌形象也還存在,特別是在新興市場,黑莓市場份額止跌反升。市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在黑莓著力開拓的印尼市場,其市場份額從2009年上半年的9%,猛增到2011年上半年的47%。
如果黑莓還能生存下去,嚴格意義上說,如果黑莓的真正主人還想讓這家走過了近30個春秋的企業繼續呼吸,收購只是生存的最簡單開始,而后的路,不僅漫長而且充滿荊棘。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