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傲慢” 的代價 傳遭總部調查高管離職
但這還不是最差的。因為今年以來,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甚至出現了下滑趨勢。統計數據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奔馳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2%至45440輛,而寶馬中國區的銷量上升8%至86224輛,奧迪的銷量則攀升至102810輛,同比漲幅14%。雖然今年5月,奔馳在華的銷量恢復到同比增長6.5%,但寶馬增長了15%,奧迪則增長了16%。
這樣的情形似乎很難解釋。因為在此之前,業界多把奔馳在華的業績不佳歸罪為其雙軌制的渠道管理。眾所周知,此前,奔馳在中國曾有兩個總代理商,一個是奔馳中國,一個是北京奔馳,前者是進口車的代理商,后者是國產車的代理商。由于奔馳中國與北京奔馳在銷售事務上的各自為政,曾經一度讓奔馳在國內的市場表現受到牽制。
以國產奔馳E上市為例。在該車正式上市之前,奔馳中國大量進口E級車,由于進口數量太大,又要在國產奔馳上市之前全部售出,經銷商大幅度降價,最高達到十萬,由此也直接造成了國產奔馳E的滯銷,相當于奔馳自己在互相打架。
不過,痛定思痛后,奔馳于去年開始對其雙軌制的組織機構進行了改組和合并。它先是在去年10月換掉了原奔馳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邁爾斯,由原奔馳日本公司總裁倪凱接任。隨后去年12月17日,又成立了北京奔馳銷售服務公司,將進口及國產車兩大在華銷售業務整合,并且還在戴姆勒公司的董事會設置了專門負責中國業務的董事席位,由唐仕凱出任。
一系列的動作讓所有人都認為,按照道理,去除掉最被詬病的雙軌制管理弊端后,奔馳在華應該會迎來蜜月期。然而下滑的銷量卻給了奔馳中國沉痛一擊——顯然,奔馳在中國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銷售渠道那么簡單。
管理漏洞
是什么讓奔馳在中國汽車市場大失水準?
有業內人士認為,“傲慢”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久之前的深澳港車展上,奔馳車主因車內“毒空氣”而大鬧車展的一幕成為了車展上最為轟動的新聞之一。據悉,是日,維權車主甚至與工作人員發生了肢體沖突。而這恰恰反映了奔馳對中國車主的態度。因為在今年年初央視關于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的新聞節目中,奔馳、奧迪、寶馬均被央視所質疑。但奧迪和寶馬的車主卻均未發生像奔馳車主這樣的群體性事件。
據悉,不久前,J.D.Power亞太公司公布了2012年度中國售后服務滿意度指數研究(CSI)報告,奔馳的得分不僅遠低于競爭對手寶馬、奧迪,其得分甚至在行業滿意度平均線之下,低于奇瑞,低于帝豪,也低于榮威。
此外,管理體制的漏洞也被認為是奔馳在華的弊端之一。據了解,直到目前為止,對于奔馳在華官網的7元售車事件,奔馳官方仍未有任何解釋或說明。事實上,該事件應被定義為一次嚴重的公關危機,因為有消息顯示,有網友在搶購7元買CLS時,在輸入獲得訂單代碼的過程中,刷出了其他車主的信息,這表明部分已預約或已購奔馳的車主信息遭到泄露。奔馳至少應對這一情況進行緊急公關處理。但事實卻是,奔馳沒有對此做出反應,也沒有跡象表示奔馳內部在有人對此負責。
在這樣的情況下,內部扯皮似乎就成了奔馳在華的常態。據悉,今年年初,倪凱接任奔馳中國CEO一職,由于面臨奔馳在華的銷量下滑,其隨后便給奔馳中國區經銷商寄發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信中說:“你們的業務表現讓我非常憂心,即使是呼叫中心的電話銷售員都能完成這樣低量的銷售;你們的懶惰和不作為給奔馳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在未來,任何一家沒有達到奔馳銷售指標的經銷商都將面臨嚴重的后果,不論過去我們的合作關系有多么良好。”
據說,這封信一度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僅把銷量下滑歸罪于經銷商“不作為”,倪凱的矛頭似乎并沒有對準問題的實質。
可以說,相比較寶馬和奧迪越來越鮮明的品牌形象,“什么是奔馳”這個問題正在日益的模糊化。
“可惜的是,它還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臆斷著自己的作法正是重視中國市場的表現;幻想著僅僅通過自己的付出就能換得來自中國市場的回報。而這,應該是傲慢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面對著奔馳的種種表現,有業內人士這樣評述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