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回暖或只是曇花一現
近日匯豐所發布的10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數據顯示,國內制造業有所回暖。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回暖是前期國家刺激政策拉動的結果,經濟結構失衡現狀并未根本改善。
雖然在11月1日,10月PMI的走勢才能露出真容,有關預測才能再次核實。但從目前各大機構的預測來看,以上兩個PMI或許將持續帶給人驚喜。
來自于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的預測,9月份PMI指數有所回升,新訂單與生產量細項指數均上升、產成品庫存指數略有下降、原材料庫存指數小幅回升,企業補庫存意愿顯現;加之反映中小企業狀況的10月份匯豐PMI指數預覽值繼續小幅回升,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5個月來首次轉正,制造業正緩慢恢復。
“結合宏觀形勢來看,制造業的走勢和經濟的基本宏觀面是基本吻合的,應該說是經濟企穩回升帶來的企業利潤的恢復。當然接下來需要10月份宏觀經濟數據來印證,如果10月份宏觀數據能夠證實四季度經濟企穩回升的話,企業利潤應該會繼續改善。”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分析道。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從短期來看,無論是經濟增速還是企業盈利都有好轉的跡象,這主要是已持續近一年的企業去庫存狀況正逐漸接近尾聲,企業補庫存跡象顯現。補庫存肯定會帶來消費的增加和投資的增加,助推企業利潤的增長。
電監會公布發電量為此提供了佐證:“9月1日至10月15日調度口徑月累計發電量每日同比由-1.73%爬升至2.75%,由此估算10月發電量和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均可能較大幅回升。綜合預計,10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將回升至9.4%左右。”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如此預測。
制造業的回暖直接帶來了中國經濟走勢的企穩回升。可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回暖是曇花一現還是長期趨勢?是波折還是拐點?
范為判斷,這種周期主要是短周期,“我們判斷從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經濟會有所反彈,至于反彈后經濟是接著向上還是向下。在經濟結構失衡的局面沒有明顯改善的話,經濟還會探底。”
目前經濟回暖主要是前期國家所推出的刺激政策拉動的結果,但從長期來看,范為認為,經濟結構失衡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供給和需求仍然嚴重不平衡,并影響著實體經濟的進一步回暖。
當前中國經濟一方面是需求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這種供給與需求的失衡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據悉,目前中國27個行業中有23個產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解決。中國經濟還不能說是反轉,只能說是反彈。”范為預計。
這其實不僅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境,而且是全球經濟的現狀。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近日撰文稱,當前,各國政府似乎都希望靠政府投資啟動經濟,然而,情況也許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短期刺激不可能化解長期的結構性矛盾,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潛在總產出和潛在需求構成長期負面影響,“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雙重矛盾將常態化。
但唐建偉相對比較樂觀,經濟上升后再回落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他同時也表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進入了一個調整的階段,尤其是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面臨一個潛在增速放緩的節點。再期望像2003年到2007年那樣連續的高增長,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
擴大內需則是范為所開出的藥方。范為指出,加大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只會加大供給,惡化矛盾。當前最主要的還是擴大內需。四季度即將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許能給消費帶來實質性的提振,從而改變供需現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