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日系車銷售同比下降40.82%
釣魚島爭端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持續發酵。9月日系車銷售大幅下滑,高達四成。
10月10日,位于山東威海市文化西路的威海廣本銀達店門可羅雀。下午5點半,很多員工就因無事可做而下班了。
“過去曾經1天賣出3臺廣本,現在一個月都沒有3臺。”銀達店銷售接待叢先生嘆氣說,
六七月份看車的人流還不少,到了9月份,一個人都沒了。“還好,本田車只是看得人少了,日產尼桑不但下單的沒有,還有退單的。”
叢先生的說法當天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處得到證實。據前瞻網記者了解,9月日系乘用車共銷售16萬輛,環比下降29.49%,同比下降40.8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2.16%,占有率比上月下降6.4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8.33個百分點。
與去年同期比,日系轎車、乘用車分別下降8.5%、40.8%。
相比之下,德系和中國國產品牌汽車9月份銷售錄得大幅增長。
“這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如果日本政府依然在釣魚島問題上堅持原有立場,日系車產銷大降的趨勢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海關和商務部即將公布9月份中日貿易數字。商務部研究院中貿研究部專家金柏松預計,9月份中日貿易將仍為負數,此后幾個月可能會進入停滯狀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比較輕微,而對日本經濟的影響要更大一些。
替代者:德系韓系車?
現在所有日本車企都開始在中國提前過冬。據日本共同社10月9日消息,9月,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鈴木和三菱等六大日本汽車廠商在華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5%-63%,平均跌幅達四成以上。這一數字與中汽協的最新統計結果相互印證。
而中國汽車市場也因日系車的整體低迷再度出現下行趨勢。據前瞻網記者了解,9月份國內汽車銷售161.74萬輛,同比下降1.75%,在連續8個月微增長狀態下首次回落。
“出現這一情況與日系車產銷大幅下降密切相關。”中汽協信息部主任陳士華說,如果這一狀態繼續下去,第四季度國內汽車產銷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增大。
但對其他車企而言,這是搶占市場份額的最佳時機。德國車、韓國車正坐收漁利。
在冷冷清靖的威海廣本銀達店斜對面,威海煙臺之星奔馳4s店直到入夜依然人頭攢動,一個銷售顧問身邊圍著三四個看車的人。“奔馳的中低款車型訂單也有上漲。不少顧客是臨時改主意買德國車的。”該店銷售顧問蔣小姐說。
北京現代威海振洋店也一片火紅。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就下單十幾輛,基本沒有現車。” 該店銷售顧問程玉潔說。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9月除日系車市場份額下滑外,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汽車分別增長0.6%、10.4%、11%和32%。9月銷量排名前十的轎車品牌中,美系車和德系車各占四席,剩下兩個席位歸了韓系車。在企業銷量排名榜中,北京現代終于實現多年夙愿超過了東風日產,從長期的第五位躍升第四,東風日產則降至吉利汽車之后,排名第八。
中國自主品牌轎車也結束了連續6個月市場占有率下滑趨勢。9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6.19萬輛,比上月增長26.6%,比上年同期增長7.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7%,占有率比上月提高6.3%,比上年同期增長3.1%。
業內推測,這與日系車糟糕的市場表現不無關系。但董揚否定了這一說法。“如果按品牌接近的原則比較,消費者在排除購買日系車外,其他系別的合資車型最具有替代性,自主品牌在該月的突出表現也許與最新的節能惠民車型目錄公布有關”。
“未來日系車想要扳回局面將十分艱難。”董揚認為,日系車目前的困局是中日之間多年根本矛盾的積累和大爆發,如果政治問題解決不好,經濟問題也不可能很快消除。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也預計,從10月份到年底,日系車的頹勢很難好轉。日系車因為技術陳舊,其份額下降是早晚的事。即使沒有釣魚島事件,這一切也會發生。
日本經濟或受困中日貿易
遇到麻煩的不僅僅是日系車。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中貿研究部專家金柏松認為,釣魚島爭端如不能解決,中日貿易將進入較長時間的負增長和停滯時期。
此前的今年1-7月,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1908.6億美元,下降0.2%。1-8月更是下降1.4%。
金柏松認為,過去10年,日本對華貿易順差累計有2000億美元左右。“日本自己稱對華是貿易逆差,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日本對華出口最終產品只占10%左右,這包括汽車家電醫療設備。”
但是對華出口最大的是間接出口產品,即零部件,這包括汽車,有的組裝再出口到歐美以及返銷日本,這些都被計算成中國對日出口,而中歐貿易摩擦,中美貿易摩擦很多是日本公司自己在華出口導致的,但是這都被算成中國的出口成績。而日本對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的出口,其實是轉向大陸的,這些統計進來日本對華貿易順差更大。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今年1-7月中國對日本出口863.0億美元,增長6.7%,占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的7.6%。同期中國從日本進口1045.9億美元,下降5.2%,占中國口總額10.1%。中國貿易對日依賴比較小。
金柏松估計,日本在華企業進行加工、組裝出口的產品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應該更高,大約占55%~60%之間。2011年日本經濟名義GDP下降2.77%,如沒有中國因素,應該降低4.45%。2011年度日本全國稅收42.83萬億日元,其中中國因素貢獻占18.34%。日本從2003年經濟危機開始,整個復蘇和增長過程也沒有離開中國因素。日本經濟也將因釣魚島事件加速衰退,因為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太大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