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前電煤價格或徹底市場化
國內電煤價格雙軌制已運行有二十年,而今年或有望退出歷史。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就電煤價格并軌方案征求意見,最終方案有望年底之前公布。
在此次征求意見稿中,電煤重點合同被2年以上的中長期合同取代,國家發改委為此將專門出臺一個《煤炭中長期合同管理辦法》。并且,中長期合同價由煤電供需雙方自主協商,不設前置性基礎價格。然而,面臨即將全面市場化的新階段,煤電雙方卻各自“心有戚戚焉”。
9月25日,在全國煤炭經濟發展趨勢分析和政策取向研討會上,內蒙古伊泰集團副總經理翟德元“高唱反調”:“很多煤炭企業表示只要同意并軌怎么都行,我不同意。”
“并軌以后,煤炭企業就受益嗎?”翟德元詰問道,“照我的理解,最終受益的將是電力企業。”
無獨有偶,從電力企業的反饋來看,普遍感受為“看不清”和“很擔心”。
“不成團”的煤
作為一個在煤炭行業浸淫數十年的高管,翟德元的擔憂不無道理。
“到明年實施并軌以后,電廠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只要煤礦不限產,電廠買你家的煤也行,買他家的煤也行,煤價更要低。” 翟德元認為,取消重點合同煤,松綁的不僅僅是電煤價格,同時還有煤電企業之間的供貨關系。“一旦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煤價只能‘雪上加霜’。”
翟德元的判斷基于兩點。其一,他認為,相當一部分煤炭企業比較“短視”,沒有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并軌后的煤炭市場。“比如今年的低迷狀況,絕大多數煤炭企業始料未及。”
另一點則是,煤炭企業“抱團取暖”的集體意識遠不如電力企業。“電力的情況我們很清楚,他們一虧損就抱團。”
今年以來,國內市場煤價屢創近3年來的最低點。但在中電聯報告中,“電煤供應總體平衡,火電企業經營仍然困難”的表述依舊赫然在列。
中電聯副秘書長歐陽昌裕在日前的采訪中還呼吁,“電煤價格并軌符合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但配套措施中應當包括歷史欠賬問題的解決方案。”
相較之下,煤炭企業幾乎“各自為營”。
8月31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召集全國14家大型煤炭企業發出聯合倡議書,倡導企業“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加強自律,不違規建設、不違法生產、不超能力生產”。
但在25日的會上,到場數十家大型煤炭企業相關負責人皆稱,至今尚無限產計劃。
龍煤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姜明直言,其企業此時不但不能限產,甚至還要增產。“民營煤礦可以關井不發生費用,我們這種困難國企卻不得不多出煤、保開支。”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龍煤集團年1000萬噸的電煤量承擔著26.6萬在崗職工、14.2萬集體職工、17.7萬離退休人員、3.5萬因公死亡遺屬,共計62萬人的經濟來源。
在現金流已經斷裂的川煤集團,總會計師柏忠誠顯得更為有苦難言。“1—8月我們總計虧損6000萬元,今年會不會全虧還不得而知。非但不能以銷定產,還要以銷促產。”
以上種種,混雜著各不相同卻又極其相似的無奈與訴求,與8月31日的倡導書背道而馳。來自中煤協的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張宏亦佐證了翟德元的這種憂慮。“與亞洲金融危機時相比,在本輪煤炭市場變化中,一大批中小型煤炭企業率先減產、限產,大型煤炭企業都保持著穩定的生產甚至增產,而97、98年間是大礦大企業首先頂不住,小礦加快生產占領市場。”
張宏認為,“走出亞洲金融危機,我們花了3年時間,這一輪會比3年更長。煤炭行業接下來將進入一個平穩的低利潤發展時期。”
“動不了”的電
在煤電這塊蹺蹺板上,電的憂慮比煤更甚。因為最新方案顯示,并軌后的中長期電煤合同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沒了先前的基礎價一說。這意味著電煤價格將徹底走向市場化,也意味著煤價一旦再度上揚,火電再無重點煤價可仰仗。但是電力企業普遍表示,對并軌可能會產生的影響“看不清,很擔心”。
有火電企業負責人向媒體稱,一是看不清煤價走勢,擔心就此再受重創;二是看不清并軌衍生出的煤電聯動重啟,配套措施會到位嗎?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認為,目前并軌風險大于機遇。
事實證明,煤電聯動在我國很難操作。自2004年聯動政策出臺以來,至今只執行過四次。“要想做到,只能全方位改革現行電價制度。”曾鳴說。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國家發改委此次就并軌征求意見的方案中有幾處提到改革目標,包括推行競價上網、大用戶直購電和形成競爭性電力市場等。但繼電改5號文發布至今的10年,上述工作基本無實質性進展。電監會建議,現階段條件下,將大用戶直購電制度化,并希望它成為此次改革的配套政策。
但《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顯示,2011年全國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共完成81.94億千瓦時。這一交易量不足全社會4.7萬億千瓦時用電量的千分之二。
一位接近電監會的人士稱,重點合同取消后,電企對發電成本的把控能力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實質難以利好。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并不認同。他認為,從短期來看,煤企在并軌后的價格制定中會更積極主動,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有望提升;但從長期來看,面對電力這個主要的大客戶,煤企的議價能力會被削弱,所打折扣也將大于現在的重點合同煤。
這正是翟德元不愿見到的未來。但翟德元同時堅持,雙軌制必須改變。“我們領導干部的雙規是由于煤價雙軌造成的,要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分化的未來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顧問蘇立功認為,與1998年困難時期相比,本輪經濟下行環境中,國家對煤炭行業的政策發生了改變。“主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優勝劣汰,實現完全競爭。”
“從行業的角度看,我們需要限產保價。但具體到每家企業,都寄希望別人減產,自己卻千方百計增產保利。解決這個矛盾,只有通過競爭。”中煤集團副總經理彭毅表示,煤炭企業未來面臨分化,一些低效率的可能被重組。“比如太原煤氣化,一年400萬噸產量養1.5萬人,我們已經轉手。”
要走出內部惡性競爭的怪圈,姜明認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按照市場規律,加大兼并重組,在全國范圍內組建幾個大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挑戰和機遇并存,這種困難不是普遍性的,因此不能指望政策調整。對盈利能力好的大企業,就是實現低成本擴張的時機。”
張宏也表示,由于煤炭企業現在面臨的多是區域性政策問題,國家很難就此出臺特殊的大的政策,未來會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據翟德元介紹,以年產6000萬噸煤炭只依靠不到6000在冊員工的伊泰集團,今年預計全年利潤不但不縮水,還將突破90億元。“確實風光獨好。”
“神華入川”后倍受擠壓的川煤集團,只能大聲疾呼“抱團取暖”。“我們也知道,沒有什么手段來解決現在的問題。但是我們死了,他們就能活舒服嗎?”
正因陷入困境的煤炭企業情況各異,蘇立功表示,“抱團”才遲遲未成型。“都競爭了,怎么形成拳頭,怎么形成合力?”業內人士還透露,資源稅改革將積極推進,不過會照顧部分地區的特殊性,砍掉部分稅費。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