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失守 本土醫療器械如何突圍
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說,本土醫療器械資金少,技術落后,隨著外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本土企業面臨著生存難題,亟待突圍。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涉及的)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2004、2005年開始,這種趨勢特別明顯。而且跨國企業正在不斷將生產研發的一部分移到中國,基于這種大環境,國內公司要有好的發展,必須進行重大改變。”康輝控股(中國)公司首席執行官楊利波在Device China 2012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上表示。
國內市場失守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我國人均醫療器械分配額很低,僅為5.46美元,這與美國的309.77美元、日本的111.53美元、歐洲的122.59美元相比,相去甚遠。同時,我國70%的在用醫療器械設備是上世紀80年代前的產品,醫療器械產業產值僅為制藥產業的五分之一。
“CT、MI、核磁共振,在這個行當里面我們幾乎沒有國產的產品,基本上被進口的產品壟斷。”江蘇省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捷說。
除了輸出產品,跨國公司還通過收購國內企業來獲得本土市場份額,并在中國成立總部和研究中心,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剛在上海成立除歐洲和美國外第一家創新中心,美敦力表示,創新中心的成立體現了公司“本土化”的決心。
楊利波表示,通過對跨國公司的分析,最后真正在中國有強大競爭力的就是充分本土化的跨國公司。
軟銀中國主管合伙人華平說,醫療器械行業有兩個特點讓企業很“糾結”。一是醫療器械行業壁壘很高,但規模往往不大,利潤卻又很高;二是投資回報周期長,從投入到退出的可預見性是一大問題。
高利潤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高額的投入與較長的回報周期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CEO劉毓文認為,醫療器械跟制藥行業還有區別。“醫療器械不像做藥,有一期、二期、三期到臨床的過程,周期相對短一些,但問題是競爭也會更激烈,而且需要有持續研發創新的能力。”
“走出去”難
在本土市場的壓力下,一些國內企業轉向國外市場尋求突圍機會。
不過,“走出去”并不容易。“讓歐洲說出中國企業質量沒問題還很難”,這是很多尋求海外機會的企業家共同的困惑。
“我們的醫療器械產品如果起源于中國的創新,在國外推廣比較困難,在很多成熟市場很難把概念賣出去。”楊利波說,“(原因)一是中國醫生群體沒被全世界主流群體認同,二是對中國的印象,像十幾年前的日本,東西好但不能貴。”
在這種情況下,康輝醫療選擇了以性價比為賣點,希望打開國外市場。楊利波表示,公司的產品不是以差異化,而是以提供性價比為競爭優勢。“同樣的東西我們造得快和便宜,服務也慢慢跟上,以此迎合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的轉變。”
除此之外,和國內其他希望“走出去”的醫療器械企業一樣,康輝醫療進軍國際市場也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2005年我們剛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的時候,很清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水平,所以一開始進入最容易的中東市場,那里對價錢要求比較苛刻,但對服務和治療的寬容度比較高。”楊利波說。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產品其實已經趕上國際水準了,現在仍有差距的往往是高端產品。”華平說,“高端產品是經過很多年的大規模投入,大的跨國公司才有這樣的積累。”
不過,以色列ORCHESTRA MEDICAL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Yuval Binur認為,相比歐美國家,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也有政策優勢。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在美國醫療器械企業有一部分成本核算非常復雜,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批過程也很復雜,很多企業會把申請的成本加到產品中,歐洲也有類似過程。而中國目前還不會產生這種成本,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契機,可以更低廉、優惠的價格生產同類產品并打入市場。
而對于醫療器械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華平建議,每個基金有一個周期,醫療器械企業也有產業周期,投資商可以根據資金特點選擇投資對象,選擇在產品研發、上市的不同階段進入和退出。“醫療器械行業目前仍然是非常好的投資階段,整個行業在快速發展,市場也已經細分,一些低端市場利潤不大,機會不是特別多,但像微創、植入器械、材料等領域,還有很大市場,利潤高、成長快,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國內相關企業應抓住機遇,做精做專,開創出自身特有的發展道路。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