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資本加速向東南亞轉移
中國市場的投資競爭力正逐漸消失,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制造業將加快向東南亞轉移。
近年來,東盟國家制造業發展迅速,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制造業產業轉移首選對象已從中國轉到東盟,面對新的競爭者,“中國制造”如何保持競爭力?“中國制造”與“東盟制造”,對手還是伙伴?雙方產業合作又該如何開展?
中國已非資本唯一首選
“物美價廉”一度是人們對“中國制造”的普遍印象。然而,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人們注意到,“東盟制造”同樣物美價廉甚至更為便宜:泰國服裝、馬來西亞咖啡、越南拖鞋……
簡單的經濟表象背后,在經濟學者看來,隱藏的是全球產業轉移大趨勢。
“中國已步入工業化中期,土地、勞動力價格上漲,環境負荷加大,產業轉移成為必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陳佳貴說,當前國內產業轉移呈現兩方面趨勢,一是向西部地區轉移,二是向東盟國家轉移。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將中國作為投資首選地的外資也將目光投向東南亞。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0年,中國生產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而如今,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產國。
制造業的轉移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統計顯示,2000年以來越南制造業產值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十多年來,越南從以往只生產初級品向機械制造領域發展,目前已能生產成套機械設備,其汽車、造船工業也有明顯進步。
無疑,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遭遇挑戰。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70億美元,同比增長26%,而中國的這一同期增長率不到8%。
轉移倒逼中國制造轉型
一些專家學者表示,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國內一些產業向東盟國家轉移,將倒逼“中國制造”轉型,并能從一定程度上規避貿易壁壘,總體而言“利大于弊”。
陳佳貴認為,中國應爭取與東盟實現“產業差異性布局”,即結合中國目前產業結構升級轉移的戰略,將一部分制造業產能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低廉的東南亞國家,既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與相關產業發展,也優化中國國內產業布局。
同時,制造業轉向東盟,也將有利于減少中國的貿易摩擦。專家認為,中國與歐美不少國家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出于追求貿易平衡、逼迫人民幣升值、爭取大選選票等考慮,歐美國家往往傾向于制造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增加中國制造的貿易壁壘。但制造業轉移至東盟國家可以有效規避這些貿易壁壘。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制造業“東南飛”,我國西部地區面臨更為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將促使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招商引資環境,對西部地區自身發展也有推動作用。
眾多參加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嘉賓認為,中國與東盟制造業“合作大于競爭”,雙方合作將催生更多商機。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說,中國與東盟經濟互補性強,雙方制造業合作發展的潛力十分廣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分析,當前制造業正從“單個企業包攬生產全過程,產品價值鏈在一個企業的不同生產車間內全部完成”,轉換為“跨國企業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合作完成”。這使得制造業技術、人才、資源的雙向流動成為中國-東盟產業合作的又一增長點。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