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價跳水 糖企“甜蜜時光”終結
受國外進口糖沖擊及淀粉糖替代影響,食糖價格今年下滑明顯。今年的食糖消費在6、7月份傳統消費旺季,出現了“旺季不旺”的現象,消費進度放緩、制糖企業的庫存壓力較大、糖價下行壓力較大。
價格一度攀升至7000元/噸以上的“糖高宗”,如今沒有了前兩年的風采。
今年以來,白糖價格一跌再跌,自7月下旬以來更是加速下跌,鄭州商品交易所白糖主力合約價格已從4月份的6780元/噸跌至目前的5300元/噸。有分析人士甚至擔心走勢疲弱的糖價將會跌破5000元大關。
事實上,受國際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今年的食糖消費低迷得有些出人意料。中國糖業協會的最新簡報顯示,截至2012年8月底,本制糖期全國累計銷售食糖982.21萬噸,累計銷糖率85.28%,低于上制糖期同期的91.56%。
糖企遭殃
最近三年的國內食糖現貨價格指數猶如跌宕起伏的“過山車”。白糖市場無異于譜寫了一部從“甜蜜”到“苦澀”的命運交響曲。
在近日的“2012鄭州農產品(白糖)期貨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稱:“面臨著淀粉糖替代和國內外價差高造成的走私糖沖擊問題,今年的食糖消費沒有預期那么旺,6、7月份本來是傳統消費的旺季,卻出現了“旺季不旺”的現象,消費進度放緩,制糖企業的庫存壓力較大,糖價下行壓力較大。”
“當前,我國糖價已經跌破了成本價,供需壓力正在逐漸增大。而增產并不是供需壓力加大的‘罪魁禍首’,真正打壓糖價的是庫存高企、進口量增多、下游消費不旺三大因素。”博慶糖業總經理唐明珊說。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占糖料成本的50%以上,且年均上漲20%,推動糖料種植成本上升,與國際相比,中國制糖行業處于明顯劣勢,現行關稅貿易政策或難抵境外低價食糖。
隨著糖價的大幅回落,糖企也告別了“甜蜜的時光”,品味著從“跳高”到“跳水”的個中滋味。
受累于此,多家糖業上市公司凈利潤也逃不出下滑的“魔咒”。相關資料顯示,南寧糖業虧損3246萬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1.43億元。貴糖股份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則下降八成。
收儲,也只是緩沖之計
隨著糖價不斷探底,制糖企業叫苦不迭,市場期待官方給出明確說法。
8月份,關于白糖收儲的傳聞甚囂塵上,鄭糖指數受此影響大幅波動,其中有7個交易日先后出現漲停和跌停的情形。
據前瞻網記者獲悉,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相關措施以防止食糖價格進一步下跌,新一輪收儲政策的出臺可能很快會有實質性進展。
收儲,無疑是給持續弱勢的白糖市場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然而,收儲政策并非企業的“救命稻草”。據悉,年初首次收儲傳聞出臺之后,糖價快速反彈,盡管一個月之后官方公告才出臺,但鄭糖穩穩站在6500元的傳聞收儲價附近。8月15日鄭糖雖然在收儲消息刺激下曾一度封住漲停板,但僅一周之后就回到了起點,個別遠期合約甚至創出新低。
對此,孫彤說:“收儲政策非常正確,要去做,但無法徹底解決中國食糖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收儲政策通常只能在短期內影響糖價走向,無力扭轉大局。”
東方先導糖業分析師華旻也表示,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有很大的改變,收儲政策對于糖價的長期刺激效應有限,今明兩年糖價都將維持弱勢震蕩。
自救:高效率的糖料供應+期貨保值
在孫彤看來,食糖行業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糖料的供應模式和銷售模式。糖料供應應走向集約化、規?;?、產業化、標準化,只有掌握了高效率的供應來源,才能更具競爭力。此外,企業要敢于把期貨工具引入到經營中,以此轉移價格風險。
“未來的中國糖業,將是誰掌握了高效率的糖料供應來源,誰就具有競爭力的優質資源。發展糖料基地、降低生產成本、改善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將是未來中國糖業巨頭們競爭的重要方向。必須依托種植方式上的突破,成就專業化的糖料供應方式。”孫彤說。
面對糖價不斷下跌的局面,許多糖企和貿易商也紛紛選擇利用期貨套期保值、鎖定利潤。
華旻認為,貿易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如果按照簡單的“低買高賣”的模式進行經營,弊端很明顯,特別是在市場行情下跌的時候。“而利用期貨這個工具,可很好的決定賣出與買入,鎖定價格,有利于貿易穩定。”華旻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