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新規招安億噸違規產能 產業困局難解
盡管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價格一再下跌,地方政府還是以各種方式扶持本地鋼企以穩定增長。9月1日,河南省財政廳計劃投入資金共8.7億元,其中先期籌措5000萬元用于支持鋼鐵行業,對河南省重點鋼鐵企業產量超過1萬噸以上的進行獎勵。另外,陜西省也宣布將以財政支持方式對影響全省經濟增長的鋼鐵等企業產品進行收儲,政府還將適當予以企業貼息補貼。
與此同時,監管層也出手試圖解決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然而政策效應似乎“適得其反”。
9月2日,國家工信部出臺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新修訂版),這讓業內人士認為這則新規“明為淘汰落后產能”,但實則有望將以往沒有通過審批的大量國內鋼鐵“黑產能”獲得“轉正”。據前瞻網記者獲悉,該新規將在今年“十一”之后正式實施。
“沒有得到審批而已經建設的鋼鐵產能將近3億噸,鋼鐵產能過剩格局將愈加嚴重。”業內人士薛和平表示,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國家對鋼鐵行業的監管實際上已經失控。
薛和平認為,目前鋼鐵行業依靠行政力量已難解困局,唯有依靠市場來調節:“現在全國的鋼鐵產量已經出現31年來的首次減產,接下來20%~30%的鋼廠將面臨倒閉風險。”
行政審批減化
值得一提的是,和國家工信部在2010年6月發布的《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相比,本次新規定中,提出 “公告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作為相關政策支持的基礎性依據。對未列入公告名單的企業,不給予政策支持”。
而在此前的規定中,明確提出符合標準的企業應該具有“項目核準或備案等審批文件”,而對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有關部門不予核準或備案新的項目、不予配置新的礦山資源和土地、不予新發放產品生產許可證、不予提供信貸支持。
“這意味著,按照新的規定,此前未批先建的‘黑產能’只要符合生產規模、工藝、節能環保等各項門檻標準規范,只需要通過申請就可直接獲得政府的監管認可。”一位接近中鋼協高層的人士表示。而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將鋼鐵列為“核準制”管理范圍,雖不使用國家資金但屬于“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核準權上收至國家發改委。而由于國家鋼鐵行業的投資已經明顯過剩,不少鋼鐵項目無法得到核準。所以,一些企業干脆直接繞開國家發改委的審批,先私自進行建設。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一重要變化?
“實際上,新規定簡化了行政審批這一項,這就意味著政策對此前未批先建的鋼鐵項目的態度有所變通:由否定變為認可。”專家表示,據業內估算,這些年未批先建的鋼鐵產能有3億噸。雖然沒有“準生證”,但是這些產能已經現實存在,而且對地方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只是“一刀切”式地叫停,就會對當地經濟造成不小的損失。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在2010年《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發布后,沒有一家鋼企獲得達標認定,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企業并沒有獲得發改委的行政審批。
本次新發布的文件中,都是要求將淘汰粗鋼年產量100萬噸以下的普鋼企業,不同點主要是對鋼鐵的環保排放和節水標準進行了提高。新規定中要求,符合條件的鋼廠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得超過1.63千克,噸鋼新水消耗不超過4.1立方米。這一規定分別比2010年的版本下降了0.17千克和0.9立方米,環保門檻有所提高。
而在工藝裝備方面,新規定只要“滿足高爐有效容積400立方米以上,轉爐公稱容量30噸以上,電爐公稱容量30噸以上”即可。而在2010年版本中,要求“高爐有效容積1000立方米及以上,轉爐公稱容量120噸及以上,電爐公稱容量70噸及以上”。
然而,這一工藝裝備要求在業內看來依然存在問題。薛和平認為,“高爐有效容積400立方米”和“100萬噸產量”已經出現雙重的標準,不少鋼鐵企業都只達到其中的一個標準,那么需要淘汰鋼鐵企業的話,到底是按照工藝裝備和產量大小來核實,這在實行的過程中將面臨困難。
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政策層面對違規的鋼鐵產能罕見的“招安”,其背后不容忽視的是鋼鐵行業已陷入極度困境的事實。
“7月份已經不做了,再做下去這個行業就把人逼上絕路了!”陜西省西安市一家鋼鐵貿易公司副總萬經理表示,現在原本是鋼鐵貿易“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但是由于鋼材價格一直下跌,每噸虧損100多元,虧損嚴重的只好選擇暫時歇業。
據萬經理介紹,目前西安市場上,規格為16~25毫米的螺紋鋼價格為3550元/噸,而在去年年底還是4500元/噸,每噸價格已經下跌了近1000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