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企業虧損背后:低價進口高價出售
隨著中秋臨近,各類酒品進入銷售旺季,進口葡萄酒也展開促銷大戰。不過,消費者真的撿到便宜了嗎?
“在這里,你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酒。中國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但中國人卻喝著世界上最貴的葡萄酒。”紅酒電商也買網CEO劉君如是評價。具有諷刺意味的是,8月下旬,中國酒業協會剛剛向商務部遞交了申請,要求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
一邊是低價進口,一邊是高價出售。中間的利潤空間究竟有多大?
價格曲線 從法國農莊到中國貨架
博姆-德-維尼斯位于法國羅訥河谷產區的南部,它的兩款法定產區(AOC)葡萄酒每個月都會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10年桃紅酒特級蜜思嘉在法國的零售價格是10.5歐元(約合80元人民幣),在中國的網購價為168元,市場價在300元以上。而一瓶蜜思嘉的離岸批發價,即進口商的拿貨價,大約在人民幣70元。
什么因素造成了如此大的價格差?
盡管2005年,瓶裝葡萄酒的關稅從原來的43%下調至14%,天津港保稅區海關的一位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除去關稅,瓶裝葡萄酒還應繳納增值稅17%,消費稅10%。按照公式計算,每進口100元瓶裝酒要納稅48.2元。而瓶裝酒正是進口主流。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葡萄酒進口總量為36萬噸,其中瓶裝酒進口量為24萬噸,同比增長65%。
流入中國市場以后,雖然電商參與競爭讓價格更透明,但傳統營銷渠道仍占據銷售主流。駐扎在上海的葡萄酒講師徐偉說,從進口商到零售商一般要轉三四手,每手正常加價在30%上下,而鏈條上最后一環——零售商通常加價最高,包括大賣場的進場費、飯店的開瓶費,都成了葡萄酒價格高企的推手。
進口商上海米柯尼斯公司的市場專員陳鋼則認為,由于現在很多進口商也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中間環節被大大壓縮了;但算上運營成本、物流等因素,“舶來品”的賣價也要比原產地的零售價至少貴上一倍。
一線城市的硝煙 二線城市的虛火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多位業內人士都承認,進口葡萄酒確實存在暴利現象,但否認這是一個暴利行業。
“把5歐元的酒賣到1000元人民幣也是有的,不過這是某些地區、某些人。”徐偉說,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尤其是集中消費主力的北上廣地區均價遠比幾年前要理性多了。“全國從事相關行業的商家暴增到30000家,實際上只要有2000家就足以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
也買網去年創下了2.6億元的業績。“但是,我們還處在虧損狀態。”劉君說,扣除配送成本后,也買網的毛利率在15%到20%之間,與業內平均水平持平。“我們的批發價和零售價之間的差價只有30%。”
有10年從業經驗,服務于某紅酒進口巨頭的楊女士說,最怕碰到小公司競爭。從老板、采購、會計到銷售,都只用一人完成,這種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往往導致無序競爭。
而另一種無序來自二線城市的價格虛火。常駐北京的楊女士出差時總喜歡逛逛當地進口酒的酒窖。“同一款紅酒,我們公司賣131元,最多能打個8.8折;大連一家酒窖就敢標258元,促銷時打對折。在延吉,我還看到價值30多元的地區餐酒賣到兩三百元,還銷售火爆。”
低價的尷尬
如果去掉虛火,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五六十元一瓶的法國AOC產區酒,老百姓敢買嗎?
一年前,也買網開始推“便宜到老家”的概念,在其網站上的4500種進口紅酒中,有500種是也買網從原產地直接采購,要比市場價低不少。結果,卻遇上了消費者“不買賬”的尷尬。
劉君說,一瓶好的紅酒如果直接標一個低價,在顧客心目中就變成了一款低檔酒。最后,只好采取尊重國內市場標價,再以打折形式推廣的策略。
“買低價紅酒,就好像在商場里看到標價上萬元的翡翠突然打折到幾百元,總覺得里面有什么貓兒膩,害怕被以次充好。”在北京上班、月入過萬的鄒小姐說,自己雖然喜歡喝法國紅酒,但不是行家,感覺要買至少一兩百元一瓶的,心里才踏實。
“進口葡萄酒是奢侈品”的心理誤區還在于在中國被炒到天價又深入人心的名莊酒,以拉菲最為聞名。
“其實,拉菲的價格漲跌是投資行為,與普通消費者無關。”徐偉說,包括市場喜歡炒作的年份概念。和中國白酒不一樣,90%的紅酒談年份都沒有意義,它就是趁年輕飲用好;只有10%的頂級酒才有年份一說。業內人士預言,隨著市場供給信息的日趨透明,競爭加劇,未來進口葡萄酒仍有降價空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