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實體書店將死
資助表明政府態度,“但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另外一回事”
如今民營書店的全面潰敗確實引起了政府的重視。
全國政協委員、作家張抗抗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保護實體書店的議案,直指政府應有作為,并建議政府在減稅、城市規劃、圖書銷售機制與補貼方面對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展加大政策性支持。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曾表示,新聞出版總署將會同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出臺專門文件,要求各地在城鄉建設和文化建設規劃中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出版物發行網點;同時,各政府將在政策、資金、稅費、占地等方面給實體書店必要的扶持。
上海是最早行動的城市之一。2012年2月28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上海市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及《上海市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引導目錄》,宣布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中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于定向支持各類實體書店。首批獲得資助的書店有35家,其中25家為民營實體書店。
杭州市政府亦出臺《關于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擬每年財政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民營書店。
此外,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物發行處處長王亦君表示,北京市正著手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天津新聞出版局局長榮新海也稱,天津市正考慮大力扶持實體書店,即將在全市開設城市書吧。
季風書店出現在上海首批受資助的企業名單上,嚴搏非并未透露所獲資助的具體額度,但他表示不多。同時,他認為,這類資助主要表明的是政府對于扶持實體書店的態度,“但圖書不是一個區域市場,而是全國市場,無法做到在一個區域內讓它變得很好,必須要有一些全國性的法規和政策,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扶持和重視是好事,但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另外一回事。”
在許多國家,政府發展實體書店已有成熟的配套政策:法國、德國免征實體書店所得稅;日本、韓國制定圖書最低折扣價;美國的紐約市政規劃委員會則規定地產商建商場時必須拿出一部分面積低價出租給包括書店在內的某些特殊行業。
“如果政府不及時有所動作,實體書店每年都會大批量地死亡,今年可能由季風或者誰來充當,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嚴搏非說。
新模式等待時間檢驗
面對同行的無奈退出,一些民營實體書店經營者也開始反思。
此前,國內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一直被指“太過單一”,僅僅以提供圖書銷售為目的,忽略了實體書店的其它功能,“比如引導功能和休閑功能,實體書店常常和網絡書店比銷售功能,這是用弱勢和別人的強勢比。應該注重差異化經營,很多實體書店,本身問題也很多,功能差異化、自身定位都沒有做好。”李桂君說。
張帆認為:“除去外部因素,實體書店本身的‘造血’能力非常重要。”
在北京,單向街書店的沙龍已經形成一個品牌,吸引大批的青年從四面八方趕向藍色港灣。知名學者劉瑜的沙龍就被慕名前來的讀者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得水泄不通,沙龍開在二樓咖啡廳,但“連一樓門外都站滿了人”。沙龍本身是免費的,不過旺盛的人氣兒還是使書店的流水比平常多了些。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的實體書店,尤其以北上廣等地的書店為主,正逐漸探索不同的模式,追求準確定位、差異化經營與多元經營以期重生。
其中不乏狠砸重金的:比如時尚集團旗下的“時尚廊”,設在世貿天階,被稱為“最美書店”,書店是一條曲線型的長廊,里面陳列著白色的波浪形書架,頗有“曲徑通幽”的感覺;廣州的“方所”,不僅開設在高端商場太古匯的愛馬仕旗艦店旁,占地面積亦達到1800平方米,店內有圖書、藝廊、咖啡區、美學生活區和植物區。
這類書店不只賣書,賣創意設計,賣藝品,賣服飾,還有咖啡館、餐廳以及畫廊等等。然而這種模式仍有待時間檢驗。
熱愛逛書店的林某對方所的“新鮮勁兒”已經過去,“環境有些嘈雜,太多東西,人多且亂又大聲吵鬧,反而不適合選書,不是愛書人可以靜心逛的書店”。
即便只賣書,也沒有那么簡單。
萬圣書園始終堅持以“書”為絕對核心。劉蘇里表示,萬圣書園的采購和選書有一套自己的完整的體系。萬圣以體系書和學術書為特色,到最后呈現在店面里的書,都經過萬圣采購團隊的三次篩選。“我一直提出‘產品’的概念,書店不只是簡單的服務提供商,也是內容制造商。”萬圣目前的書,品種在5萬以上。搬到現在的店址后,萬圣在店內開了一家“醒客咖啡”,以幫襯書店,并為各種講座、沙龍等提供公共空間,但“圖書銷售依然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盡管很多讀者不再在實體書店買書,卻不愿看到其沒落。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林慕說:“我覺得書店的作用,不只是賣書,還提供給人們一種可以深度體驗、放松的感覺。翻一翻,精神食糧也是撲鼻香啊。現代人,壓力那么大,身處的社會也浮躁,很需要這種發泄。”她呼吁多在小區附近開一些小型的書店。
陳辰認為民營實體書店還是有辦法生存的,比如減小店面,精準定位,多渠道獲取投資,保證資金來源。也可以適當利用一下網絡,他聽說臺灣的很多書店開辟了網購。
在咨詢公司工作的李眾說:“我覺得書店這種東西是要靠其他力量扶持的,比如政府撥經費,比如號召愛書人士捐款。如果讓我捐我會捐,積少成多嘛。資金有了,價格和物流兩個最重要的問題自然可以解決。對我個人來說,我雖然沒有足夠的力量挽救實體書店,但依舊認為它很重要,很多時候閱讀本身是一種體驗。”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書店突然全部消失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