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空心化危機加劇 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國內制造業利潤水平創歷史新低,被貼上“給銀行打工”標簽。近日出爐的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報為其言論提供了數據上的支持:在2455家上市公司凈利潤較2011年同期下降1.54%之際,銀行業表現搶眼,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5452.29億元,占比高達53.57%。
以上數據為我們勾勒了上市公司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實體經濟利潤率一再降低,多數企業掙扎在高原料、高勞動力和高資金的生死線上,嗷嗷待哺;金融業卻一枝獨秀,賺得盆滿缽滿。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長期以來利率的非市場化限制了企業、融資方的議價能力,而2011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又進一步提高了銀行的議價能力和強勢地位。
實體經濟與金融業利潤懸殊,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賀俊看來,這個問題與其說反映了金融業利潤高的問題,不如說反映了制造業利潤率下降的問題。
“銀行利潤高和占比多是兩個問題,銀行占比提升主要是因實體企業的利潤下降了。”據賀俊介紹,根據他們的調研來看,目前制造業的毛利潤只有3%~5%,處于歷史最低水平,很多企業比2008年還要低。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也顯示,5年來,今年是制造業利潤占比降幅最大的一次,5家商業銀行占500強利潤比例首次超過制造業。制造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效益鴻溝繼續擴大,制造業現空心化隱憂。
無論何種原因,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業利潤遠超其本體行業這種現象是需要警惕的,長期發展必將導致中國經濟虛重實輕。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實體經濟“哀鴻遍野”的大背景下,金融業依舊保持高額利潤,說明整個經濟體系有些畸形。
王劍輝也表示,這種現象不正常。利潤大量向銀行集中,會消弱實體經濟的財富積累,致使實體企業缺乏結構轉型和升級的動力。“一旦實體經濟出現了問題,以實體經濟為生存和發展基礎的銀行業利潤也會瞬間化為烏有。”
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盈利水平的懸殊,將會誘使民間資金不斷棄實投虛,加劇實體經濟的空心化、虛擬經濟的膨脹以及整個經濟體系的泡沫化。長此以來,不僅嚴重傷害實體經濟,而且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某銀行負責人談起銀行高利潤的問題,卻一臉的委屈,他抱怨道,“利潤高我們又沒有裝入自己的腰包,按照比例我們上繳給國家了。再說銀行利潤高有什么不好?銀行利潤差才是整個經濟的災難,金融業不穩,整個經濟都會崩潰。”
王劍輝對此觀點不以為然,“即使他說的是真的,利潤上繳給國家,讓國家進行財富再分配,但實際上國家單一的分配與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相對而言,市場化的分配更合理、更及時些。”
“與其讓利潤上繳國家,讓國家重新進行財富的分配。不如在銀行和企業打交道的第一環節,銀行就直接讓利于企業。企業直接獲得更多的利潤,這種方式更快、更有效。”王劍輝說。
相應的改革已經啟動:自今年6月8日起,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關鍵一步。“我們的壓力正在增加,議價能力正在消弱,以前很多不入眼的項目現在要重新考慮。”上述銀行負責人說。
但王劍輝并不樂觀,他表示,金融業壟斷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制度轉換不可能馬上完成。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還未結束,政府不敢做很大膽的嘗試,與其他風險相比,政府更擔心國內爆發類似歐美的金融危機,一切還以穩定為主。
賀俊也指出,與2008年主要是受到外部沖擊不同,今年工業經濟困難很可能是長期的問題。“阿迪達斯關閉中國工廠,富士康大規模啟動機器人,背后反映的是制造業技術范式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面臨挑戰以及制造業重新布局的問題。國家宏觀政策或會短時改變現時的困難,但從長遠看,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背后的根源。”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