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醫藥零售增速首次跌破10% 費用大漲亟需出路
國內零售藥店各類產品增速
受經濟及政策影響,藥店發展明顯放慢了節奏。2011年中國藥品零售市場增長率錄得自新醫改以來的新低。據前瞻網記者獲悉,去年全年全國醫藥零售市場規模為2038億元,僅增長9.98%,首次跌破10%。
依照預測,2012年全國醫藥零售市場增速將重回10%以上,市場規模將達2268億元。
不過,業內零售藥店則普遍稱前景難言樂觀:零差率進一步在侵蝕零售藥店份額,基本藥物再擴容呼之欲出也將進一步蠶食高毛利產品的數量,此外,被業界看好的深圳處方外流等新政實際并未出現預期效果。
行業費用率急漲
受制于宏觀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策前景的不明朗,藥店發展明顯放慢了節奏。2011年零售市場規模9.98%的增長率,且明顯低于過去幾年15%以上的增速。2011年我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零售企業整體銷售較去年百強總規模增長9.01%,增速也是放緩。
專家稱,這是近幾年來藥品零售終端首次增速低于10%。歷史新低的出現與大的宏觀經濟有關,與醫改政策有關,同時也與近期急漲的店租和人工成本有關。
廣州一家大型藥品連鎖企業的老總直言,一線城市藥店租金上漲的幅度已經到了離譜的程度,去年就有多家藥店為此關門。
據介紹,此前零售藥店多將希望放到了高毛利的非藥品上或者說保健食品上,但去年以來,由于整個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往年節假日經濟的預熱期在保健食品的銷售方面正在變得越來越短,而預熱期的變短無疑將進一步壓縮非藥產品在整個零售藥店收入中的占比。占比越低,藥品零售行業的日子也就愈發難過。
來自預測機構的數據,顯示這一問題的普遍性。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由于占比比較大的保健品、醫療器械和化妝品品類增長下降,總體非藥品增長和占比將比2011年有所下降。
而非藥品增長的下降,在業內看來,對于目前正在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的連鎖藥店來講,將是一個打擊。
“這些藥店原本希望通過加重非藥品銷售來提高行業毛利,但這一努力,在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消費者非藥支出收縮的情況下,宣告失敗。有機構預測,2012年處方藥在零售市場增長率提高4個百分點。”前述藥店老總如是說。
一個被業內公認的說法是,隨著對醫療和藥品需求的增加,醫藥費用會持續上升,政府和公眾對藥品降價的壓力會持續下去,藥品的毛利空間將不斷下降。如果不能有效提高非藥品的銷售比例和毛利貢獻率,隨著藥品毛利的下降和費用的上升,中國醫藥零售企業將面臨生存的危機。
不過,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零售藥店,則普遍反映其藥店的費用率已經高達36%~38%。
多元化并非坦途
在前面一系列寒冬因素的觸動下,零售藥店普遍開始了進一步的多元化。
有企業甚至坦言,在既有政策不轉向的情況下,多元化模式的成敗決定了中國醫藥零售企業的生存。
但是部分連鎖藥店試水的結果并不理想。以大參林為例,其去年從屈臣氏高新挖來的高管已經出走。
依照大參林此前的設想,是想借鑒屈臣氏的藥妝模式,通過提高藥妝的銷售來帶動業績的提升。
“大參林原本打算改造100家門店,但計劃最終擱淺。大參林這一計劃擱淺的原因其實早已經埋下,其藥店在選址是,選的是對藥品需求大的地方,而不是大的商圈。”一家熟悉大參林模式的廣東藥店聯盟成員企業如是說。
幾大利空尚懸在頭頂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依照機構的預測,今年下半年藥品零售業將觸底回暖,2012年全國醫藥零售市場增速將重回10%以上。
不過,這一預測,在業內一些企業看來,有點夸大了利好,而忽略了潛在的利空。
依照商務部市場秩序司裴建華的觀點,北京友誼醫院7月開始實施公立醫院的改革,深圳市出臺了機構的方案,建立藥店與醫院藥房的競爭機制,以此改變藥品零售的現狀,這對藥品零售業而言是一大利好。
然而,有與會藥店則反映,深圳處方外流低于預期。他們認為,所謂的允許患者拿處方到零售藥店配藥的政策,從目前來看還基本上沒有見效。
在很多專家看來,醫藥分開將是藥品零售行業重拾活力的開始,而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就直言,如果真正醫藥分開對于藥品零售行業一定是大好的一面,但是這個只是一個預期。
“我們之所以悲觀地看中國藥品零售行業,悲觀的一面是醫院的藥品零差價,威脅到藥品的成長。醫保的政策也存在不確定性,有消息甚至指未來政策將取消醫保刷卡的個人賬戶,這若真的取消了,我想我們藥品零售行業將面臨滅亡的狀態。”阮鴻獻如是稱。
依照阮鴻獻的說法,依照行業平均銷售的數據,醫保刷卡的消費量占到零售藥店總藥品消費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上述問題,尚在醞釀、有望近期出臺的抗生素零售市場限用的新政也打擊了零售藥店的信心。在業內企業看來,這一政策將使得處方藥類抗生素在藥店的銷售大幅降低。
與基層醫院合作或是新出路
“一個處方權,一個醫保定點。”人保部社會保障研究所醫療保險研究室副主任董朝暉如是總結制約零售藥店發展的兩大因素。
據他測算,藥店占整個藥品市場份額的20%,這是社會零售藥店爭取的結果,再提高這個比例已不太可能。醫保基金也只有5%流向了社會零售藥店,大頭都去了醫院。
董朝暉認為,時下對部分零售藥店來說,與醫療機構合作融入基層醫療體系,有著非常好的機會,因為在所謂的基本藥物制度下,基層醫療機構有處方權,但是他們缺藥,藥店有藥但是缺處方權,兩者正好互補。
此外,藥店完全可以為慢性病人提供專業化的藥師服務,這方面也存在挖潛的空間。另外,若政策允許藥店轉化為門診,開放醫療市場,藥店零售也會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