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低迷成本高企 加工貿易該何去何從?
經濟形勢低迷,已大大影響加工貿易的發展。成本高企之下,加工貿易已開始出現負增長,7月份,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3.6%。
轉型大勢不可抗拒,加工貿易企業不升級,命運將永遠掌握在別人的手上。然而令企業糾結的是,這條路并不好走。徘徊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加工貿易該何去何從?
在中國,對加工貿易的認識由肯定到否定,到再次肯定,幾經反復。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態度也在“曲折”中越發急迫。
商務部一位人士表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有三大目標是2003年就開始調整的,2006年密集出臺政策,遇金融危機受阻回調,現在應該再次回到這個軌道上來。”
不得不變
這三個目標是:第一,加工貿易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要實現升級;第二,加工貿易的區域布局要實現優化;第三,要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包括向現在加工貿易加工環節的上下游發展。上游即關鍵零部件的設計制造、自主研發,下游就是服務、營銷等。
今年8月初,素有“加工貿易之都”之稱的東莞出臺“29條意見”,對東莞轉型升級的目標任務提出更為明確、具體的要求。
這座城市對加工貿易的態度和動作,再次成為風向標。
東莞市對外經貿局的一位人士說,這份文件從年初就開始醞釀出臺。今年初召開的東莞市外經貿工作會議上傳出一絲憂慮的氣息,省外經貿廳“一把手”特意親臨東莞為之打氣,“我今天為什么要來,就是希望你們頂住,你們頂不住我也頂不住啊。”
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加工貿易順勢而生,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自1980年以來,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6.35億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3052.1億美元。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從 1981年的5.97%提高到2009年的41.2%。
加工貿易這種經濟形勢并未能一路高歌下去。
加工貿易以貼牌生產為主,加工環節主要集中在最終產品的組裝和簡單零部件的配套生產,一直游走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底端,利潤微薄。另外,加工貿易準入門檻偏低,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經營分散,抗風險能力較弱。
隨著中國外匯儲備激增、貿易摩擦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大環境的變化,加工貿易不斷受到質疑,2005-2006年各種爭議涌現。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為了推動加工貿易向上述目標靠近,早在2003年中央政府就開始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
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政府3次增補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商務部還在2006年4月表示今后將視情況每年更新加工貿易禁止目錄。
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將1853類商品列入限制類,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出口退稅率大幅下調的影響尚未過去,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驚雷又接踵而至,國內加工貿易升級轉型聲聲急迫。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調整中斷,國家為應對危機,逐漸為加工貿易政策松綁,多次提高產品出口退稅率。
廣東省商務廳的一位官員說,那時我們就知道,“隨著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推進,一旦國際市場趨穩向好,加工貿易政策極可能再次收緊。果不其然,2010年,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再次成為決策層明確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商務部的一位人士說:“那段時間各個部委之間、甚至商務部內部,對加工貿易的意見并不太一致,有人甚至提出了全部砍掉的意見。但是最后還是認為加工貿易在中國存在、發展30年,應該得以保留直到其自然消亡。”
但是,那一次大家均嗅出了“不得不轉”氣味。
那段時間,東莞“三來一補”企業集體“變臉”。以往這些企業沒有法人資格,也就不能自主尋找渠道銷售產品。解決企業“性質”問題必然成為第一步。東莞市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三資企業的“無障礙通道”,實現了近4000家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
近兩年之后,勞動力成本不斷高企,歐債危機致使外部環境暗淡,加工貿易又一次站在“生死一線”。
不少加工貿易企業陷入了兩難的糾結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一極具挑戰性的“大考”已勢不可擋。若不順應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積極主動謀出路,命運將永遠掌握在別人的手上,最終的結果是被市場淘汰。但若順著這股潮流走,將會荊棘重重,各路壓力來襲,耗時費力,結果還是無法預知。
梯度轉移仍是方向
“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仍是我們政策的方向。”上述商務部人士說。“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轉”這三個問題一直是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的焦點。
第一個問題已形成肯定的統一認識。“優化加工貿易的區域布局,無論是從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趨勢,還是從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均十分必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說。
對于第二個問題,很多中西部省份認為,這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投資者的愿望;二是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的產業基礎和環境。“如何轉移的問題”是目前需要抓緊研究的急迫課題。畢竟,中西部地區受產業配套、運輸成本、物流效率、人力資源、營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尚未具備良好的承接轉移條件,也難形成東中西地區之間有效的傳遞和轉移機制。
對此,很多中西部省份強烈呼吁,國家的引導政策要有所區別,不能“一刀切”,應適度向中西部傾斜,同時給予更多扶持政策,幫助中西部地區推進資源性產品產業的升級,從出口低附加值的資源性產品向資源性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