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業受消化瓶頸制約無奈棄“風”
為搶占風電資源,國內大企業紛紛上馬風電項目,但因總體消化能力不高,前期不顧后果的“跑馬圈風”正在讓風電大省嘗到“苦頭”。
電監會8月初發布的《重點區域風電消化監管報告》顯示,2011年,“三北”地區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07小時,同比降低266小時;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16.23%,棄風電量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其中蒙東地區的棄風比例則達到了25.26%,在“三北”15個省區中居第二。
省內消化不足、外輸通道不暢、技術瓶頸制約、儲能設施經濟性低等一系列問題也已經嚴重制約了風電大省的可持續發展。
風電裝機和發電量大幅增長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我國目前共規劃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東北、華北、西北包括了其中6個以陸地風電為主的風電基地。因此,“三北”地區并網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占全國85%以上。
蒙東電力公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蒙東地區風電裝機規模為656萬千瓦,占區內裝機比例超過31%;今年上半年蒙東風電發電量52億千瓦時,占蒙東電網總發電量的14%,占蒙東全社會用電量的30%,占公司供電量的45%。
遼寧省截至2012年7月底,發電裝機總容量3663.31萬千瓦,其中風電456.48萬千瓦,占12.46%,同比增長32.33%,已經成為省內第二大電源;今年前7個月,遼寧省累計發電量866.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45%,其中風電發電量47.0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91%。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截至今年6月,全國并網風電達到5258萬千瓦。其中,國家電網調度范圍達到5026萬千瓦,6年年均增速87%,我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而據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風電分會的統計,風電企業保證每年平均運行小時數在2000小時以上,可以獲得盈利,低于2000小時就會虧損。目前內蒙古投產風電場94座,但只有44座風電場的運行時間達到每年2000小時以上,即一多半的風電場是虧損的,且年運行不滿1000小時的還有13座。
消化不足成最大制約
實際上,大規模風電消化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國外也面臨棄風問題,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風電消化問題則更為突出。
舒印彪表示,一方面,我國風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化。而國外風資源相對分散,80%以上的風電能夠就地消化;另一方面,我國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由于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
不過,在我國風電資源條件和系統調峰能力與國外差距很大的情況下,我國風電聚集地區的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卻都超過了國外。其中,內蒙古東部和西部、甘肅酒泉、河北北部4個地區風電裝機占比分別達到22%、21%、20%和26%。
“通遼目前有13家風電企業入駐,截至2012年6月底,并網風電場27座,總裝機容量350.48萬千瓦,另外還有多個在建項目,但多數風電場是賠錢的。因此,今年通遼地方政府已經停批新項目。”通遼電力公司總工程師張忠杰表示。
同時,由于大規模風電在當地難以消化,因此需要高電壓遠距離外送,但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大區之間的網架聯系還很薄弱,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和與之相適應的全國聯網能力。
此外,風電大省內部也存在風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不夠銜接的問題。遼寧省電力公司總工程師王芝茗介紹,我們國家這些年大量的風電場是被“拆分”的。
“按照國家規定,風電的核準,5萬千瓦以上由中央政府來核準,5萬千瓦以下由省級政府核準。這些年地方政府發展風電的積極性很高,但有很多項目開發單位為了直接通過省級核準,把整裝風電場都拆分成4.95萬千瓦以下,往往是風電場已經核準開工了,電網還沒有核準,造成先核風后核網,電網配套建設無法統一。”王芝茗說。
國家電網在2011年底投運的河北張北縣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無疑是解決風電調峰問題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設備核心技術還未突破等因素限制,目前儲能廠的經濟性還比較低,無法實現規模化推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