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IC產業的崛起之道
2010年開始,國內IC產業增長迅猛, “十五”后期到“十一五”初期,是我們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非常好的時期,現在可望從今年開始,又將出現第二輪新的發展趨勢。
中國IC(集成電路)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是本土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IC使用量占世界比重為6.7%;僅僅5年之后,這一數據已超越美國和日本,達到24%;而到了2010年,中國的IC使用量更是占全球總量的1/3,已超過美國與日本之和;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IC使用量將超過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作為我國先進工藝的代表之一,中芯國際眼下已有55nm的產品正在量產,40nm工藝正在研發之中,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將推向市場。湯天申說:“光做先進工藝并不行,仍有不少海內外的客戶需要90nm以上的工藝,這些工藝仍需強化。”
在半導體領域內,摩爾定律并非絕對,縮小特征尺寸也不是一切,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合適的工藝。余楚榮說:“我們現在是超越摩爾定律,就是說我們不追求線寬的縮小,而是能不能滿足中國市場的定位。”當前中國市場的熱點是低碳、信息和移動互聯,在中國的新生市場有一些特殊的工藝、理念可以領先,可以有創意,可以跟設計公司一起打出第一、第二。”
每代制程生命很短,模擬領域如果過分追求制程,會造成浪費,許多IC并不一定需要最先進的工藝。所以,華潤上華所專注的主要是特殊工藝,看準某一成熟工藝在市場應用方面的需求,將其潛能充分發揮和利用起來。“如果我們有很成熟的工藝、IP(知識產權)和平臺,給客戶一個很好的環境,可能更能培養一批IC設計人員,使他們在我們的設計里創新,在我們的產品應用領域來創新。”
不是我們不會做(先進工藝),而是我們沒有做的優勢。在模擬工藝的某些方面,華潤上華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有一些國外同行所沒有的特色工藝。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樹立起中國品牌的新形象,這一路途很艱辛,但意義也很深遠。對于模擬IC制造,“有兩關要過,第一關是IP,第二關是服務。”積極自主創新,發展自身的特色工藝,方能穩健地跨越IP的障礙,同時也真正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技術積累。我們要和國際先進企業比速度夠快、缺陷率夠低、成品率夠高、品質夠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不是單純的比成本夠低,甚至是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國內的企業和國際先進企業相比,仍有很大的學習和提升的空間。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