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前瞻網>區域經濟>產業集群>全國主要地區產業集群
滄州市滄縣紅棗產業集群
滄縣位于河北省東部,環繞滄州市,總面積1527平方公里,耕地122萬畝,轄19個鄉鎮,517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2萬人。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完成財政收入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滄縣是金絲小棗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好的生產基地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評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滄縣金絲小棗品質獨特,在世博會、全國林業博覽會、全國紅棗交易會等國內外大型展評會上屢獲金獎。全縣棗樹面積60多萬畝,紅棗常年產量20萬噸、產值超10億元,約占農業總收入的40%,集中產區棗收入占農業總收的90%,全縣三分之一的群眾靠小棗實現了小康。2008年被滄縣省政府確定為“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縣”。
一、夯實基礎,為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滄縣金絲小棗中外馳名,但如果質量沒有保障,消費者和收購商仍然不會買賬。為了保住金絲小棗這塊“金字招牌”,滄縣積極從品種改良入手,加快小棗品種結構的優化升級。1987年,滄縣興建了全國首家金絲小棗良繁基地——滄縣金絲小棗良繁場,目前基地內已收集優良品種330個,其中小棗品種51個,培育出的棗脆王、金絲豐等品種在全國紅棗交易會上獲兩金、兩銀。先后選育審定了10個小棗優良品種在滄縣大面積推廣,品種結構逐步優化。
為提高小棗的質量和效益,滄縣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推廣了最適合滄縣生產實際的“金絲小棗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棗產品質量標準,建立了從種子、苗木、肥料、農藥到小棗加工、冷藏、運輸等方面的系統的標準化體系,確保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可依。縣級建立了4個示范鄉鎮、8個示范村,每個鄉鎮都在本鄉抓出亮點,示范區全方位推廣“金絲小棗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試驗應用新技術、新農藥,嚴格按規程統一組織生產,示范區生產的金絲小棗質量高,大部分已達到無公害和綠色果品標準,售價高出市場價30—50%,使棗農的收入大大增加。
為了給標準化生產提供組織保證,縣還組建了紅棗產業協會等組織,鄉、村共建有各類棗業協會55個。這些組織幫助棗農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促進了標準化管理的實施。滄縣樸寺紅棗專業合作社組織棗農統一剪枝、統一澆水、統一施肥、統一滅蟲、統一采摘、統一銷售的一條龍服務,提高了標準化管理水平,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棗果質量,生產的棗果被美國沃爾瑪公司選定為優質農產品進行銷售。
二、做強龍頭,為產業振興提供牽引動力
壯龍頭,做強加工產業。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紅棗產業集群戰略的“火車頭”,全縣擁有各類小棗加工企業、攤點500余家,年產量4.2萬噸,消耗小棗4.6萬噸,可實現銷售收入達16.9億元。產業優勢突出,集聚效應明顯,形成了以全國最大的滄州紅棗批發市場為中心,好想你、沛然、歐亞匡、全鑫、棗香村等多家加工規模型企業為側翼的網狀式產業集群格局,輻射帶動泊頭、獻縣、鹽鹽等周邊縣市發展小棗產業。全部加工企業中,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6家,3000-5000萬元的13家,1000—3000萬元的23家,1000萬元以下的400余家。發展潛力巨大,擁有紅棗市場、沛然、好想你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歐亞匡、全鑫等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有68家小棗加工企業獲QS食品安全認證。積極制定優惠政策,扶持企業發展。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若干政策的規定》等有關文件,在取消和簡化各種審批手續的同時,不斷從財政、金融、用水用電等多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為龍頭企業爭取貸款,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發展。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