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擱淺 福安造船廠集群發展逆市而上
依托傳統優勢 轉型升級
吃下造價1億元的國際游艇訂單,這在福安造船史上可是頭一遭。 “80后”船老板阮韓斌這次干了一把大的。
近日,在他的東明船舶修造公司,剛耗資數百萬元搭建的游艇制造車間里,工人正忙著切割、焊接,干得熱火朝天。再過一年多,福安造船史上首艘豪華游艇就要“出世”了。
上海的外觀設計、意大利的內飾理念、香港的“戶口”、法國船級社驗身,這艘游艇可謂“身世復雜”。而東明公司3年醞釀,并在去年“9·8”投洽會上成功拿單,演繹的正是“福安制造”的故事。
民營船廠進軍游艇業,是福安造船業轉型升級的又一嘗試。此前,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時,當地船舶企業已調整產品結構,逐步由生產運輸船轉向以生產海洋工程船為主,成功應對危機。
事實上,進軍游艇業,并非東明造船的第一次技術升級。阮韓斌說,東明靠修船起家,造船后曾以運輸船、駁船等低附加值船為主打產品,后來造過漁政船、成品油船。2007年,公司尋求突破,承接4艘出口希臘的3200噸BV級化學品特種船,技術難度是駁船的數倍。這為他們積攢了技術儲備,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由此,在產品跳級到游艇時,他們有了十足的底氣。
依托傳統優勢尋求突破,穩中求進,多元發展,是東明的思路,也是大部分福安民營船企的思路。
研判市場風向 謀求轉身
在造船業不景氣的背景下,包括韓國三星重工、中遠船務等在內的船舶巨頭,紛紛把業務重點轉到利潤較高、市場前景看好的海洋工程裝備。這一步,華海船業有限公司同樣邁得及時。
華海船業董事長張奶賢說:“過去,技術含量低、需求量大的散貨船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如今盈利空間受擠壓。幾年前,我就預見了這樣的變化,在散貨船還很火的時候,就進軍海洋工程船。當時,很多人說我傻,可我堅持自己的判斷。”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8年,廠區在改建的同時也積極尋找技術人才,主動出擊東南亞市場,從4000多馬力的海工船建起,逐步升級……如今,華海訂單飽和,在建的有20多艘船舶,以海工船為主。
敏銳的市場嗅覺,是張奶賢長期關注造船市場和政策走向的結果。經歷了一次次的市場起伏,像張奶賢一樣,福安民營造船老板無時不在思考和關注著市場,以便及時轉身。
整合優質資源 集群發展
朝著中國海工船最重要的出口基地和游艇基地的目標,福安船舶已經啟航。
但轉型升級中的福安民營船企能走多遠?船老板們在思考,當地政府也在思考。
經過長期的市場培育,福安船舶產業鏈相對完善,有流動的技術團體,有聚集的配套商,分工明晰。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小靈說:“看得見的是排在賽江兩岸的船舶,看不見的還有活躍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游擊隊’。”
由此研判,集群發展,時機成熟。
去年,寧德市扶持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后,福安市制訂了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鼓勵、引導企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進園入區集聚發展,構建面向全國的船用配套企業集群和船用配套產品市場等。
“相比周邊省份造船業的爆發式增長和落體式衰退,福安造船業相對平穩。”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林瑞金說,“長期以來的低負債率,讓福安造船業能在危急時刻練內功,在逆勢中企穩回升。”
但是,轉型升級需要大量資金。為此,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呼吁,金融機構應區別對待各地船舶企業,為福安造船業提供信貸支持,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促進行業發展。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