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加速推動藏羌彝文化產業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到,在日前印發的《四川省重點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中,正快速發展的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至50億元,培育3至4個藏羌彝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10至20個藏羌彝重點文化企業……這條被譽為民族文化“生命線”的文化產業走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龍頭企業帶動,叫響涼山品牌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0年,四川涼山有了目前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涼山文廣傳媒公司。文廣傳媒公司總經理劉康說:“示范就是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2011年,該公司實現經營收入5078.56萬元,較2010年增長25.41%,龍頭效應明顯。
龍頭效應首先來自于品牌建設,公司旗下的中影星美國際影城更作為首家國際標準的五星級影城領跑攀西影業,2011年票房收入在中影星美院線全國排名第61位,省內排名第3位;“阿斯牛牛”成為全國最大的彝族風情主題餐廳,成為涼山特色餐飲文化品牌的發展基地。
“‘自己吐絲,自己織網;自然捕食,自由鋪路;多腿支撐,縱橫前行’,這就是我們的‘蜘蛛理論’。”在劉康看來,面對需要盤活的規模巨大的國有文化商業資產和文化資源,只能學習蜘蛛的生存發展方式,整合資源優勢,打造良性互補的業態體系,形成以多點支撐體系為基礎的盈利結構。
大項目為引擎,產業集群發展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文化資源豐富,如何點石成金成為近幾年的探索課題。2011年5月,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地產公司開發的“康定溜溜城”項目在甘孜落地,標志著“政策性金融推動藏區旅游文化國際化試驗區”試點起航。與以往的文化旅游區開發模式不同,這種模式由銀行負責推介從事旅游開發的優質企業,政府推介旅游項目。
嘗到甜頭后,丹巴旅游資源開發、康定“香巴拉文化園”項目旅游資源開發、巴康措普溝旅游資源開發等項目正按此模式推進。由此,聚集優勢資源,以項目為引擎的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開始在甘孜孵化。
“以旅游為載體,甘孜的文化產業發展布局框架為‘134661’。”甘孜州文化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阿蓮介紹,重點推進和發展康定情歌文化園區,將康定建設成為甘孜州文化產業支撐中心;建設六大產業園區——康定情歌文化園區,丹巴碉樓與村寨文化園區,德格康巴文化園區,德格、白玉、石渠、色達、甘孜、新龍格薩爾文化園區,巴塘、理塘、稻城、新龍香格里拉文化園區,瀘定紅色文化園區;培育六大產業實體——康巴文化演藝集團、康巴唐卡繪制與展銷公司、白玉河坡藏族手工藝開發公司、德格南派藏醫藥研發集團、甘孜州格薩爾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中國德格雕版印刷博覽館。
災后重建發力,打造文化產業重點
“地震使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上民族文化受損,但文化的筋骨保存較好。通過災后文化重建,這些地方已強筋活血。”四川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強金武說,災后文化產業重建為這條“生命線”注入新活力。2006年5月,九寨溝演藝產業群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世界自然遺產景區+藏羌民族風情晚會+藏羌歌舞伴宴”的“文旅互動”雙運組合模式。2011年,九寨溝藏羌演藝集群累計接待中外游客75萬人次,實現產值1.11億元、稅收500萬元。
恢復重建工作展開后,阿壩州實施了“羌繡計劃”,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羌繡產業,8000名繡娘繡出震后生活的新希望。茂縣羌寨繡莊經理李興秀,將羌繡由民族傳統服裝延伸到工藝品生產上,把羌繡引向市場。“投資3000萬元的繡莊重建項目可獲得300萬元政府扶持資金。”李興秀說,政策的強有力支持,為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動力。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