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電視劇產業飛速發展
在過去的10年里,吉林電視劇產業大放異彩。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02年,吉林省參與攝制的電視劇《劉老根》熱播全國,相繼捧得“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和“金鷹獎”等重量級獎項,成就農村題材電視劇經典。隨后幾年,吉林省生產制作的《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美麗的田野》《都市外鄉人》等一批農村題材電視劇,相繼閃亮熒屏,甚至一度占領了央視一套黃金檔的“半壁江山”,一時間,“吉林電視劇現象”引起業內外關注。
2006年,為了將“吉林電視劇現象”打造成“品牌”,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應運而生。隨后吉林省集中優勢,整合資源,繼續做大做強吉林電視劇品牌,相繼制作了《靜靜的白樺林》《交通警察》《插樹嶺》等一批精品佳作,獲得良好口碑。
但近兩年,在電視劇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態勢下,以農村題材和現實題材見長的吉林省電視劇,逐漸湮沒在火爆的宮廷劇、諜戰劇、家庭倫理劇中,難贏大獎和大眾認可。
對此,吉林影視劇制作集團總經理郭培林坦言,這一方面源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另一方面則與藝術創作的生產周期有關,“電視劇和其他藝術一樣,它的創作要遵照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想要拍攝一部精品電視劇,從最初的策劃到最終的播出,需要長時間精工細磨。”他說。
而讓“吉林電視劇現象”走向沉寂的最大難題,還是缺乏人才。“劇本"鬧饑荒",大牌演員又請不起。”郭培林介紹,劇本和演員,是決定電視劇水準的兩大因素,而今,這兩大因素正成為困擾業內的兩大難題。
他說,首先,浮躁心態在影視圈盛行,使沉心寫劇本的編劇少了,好劇本變得“一本難求”;其次,想請明星演員為電視劇“撐場”,如果沒有強大財力支持,更成為“不可完成的任務”。“大牌演員一部30集的電視劇片酬動輒上千萬元,幾乎占據了一部電視劇一半制作費。隨著演員的片酬提高,劇組其他費用就得無奈做出縮減,電視劇制作自然變得粗糙。”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電視劇“燒錢不賺吆喝”的怪圈,吉林影視劇制作集團如今探索出一套以低成本操作、生產高質量電視劇的“以小搏大”模式。郭培林說:“電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需要劇本、導演、演員、道具等各方面共同出力。我們在生產電視劇時,就力爭讓每個環節都不短腿、減分。”
他介紹,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在生產電視劇時,堅持“劇本為先”原則,“先用獨特視角選立劇本,讓劇本出新意,不雷同;在拍攝中,則不花大錢請名角,啟用實力派演員為電視劇增色添彩;在后期制作中也做到精益求精,力爭讓每部電視劇成為留得住的經典。”
運用這一“以小搏大”模式,吉林影視劇制作集團去年拍攝的《好歹一家人》,今年1月熱播央視八套。這部電視劇既沒有明星大腕,也沒做鋪天蓋地的宣傳,卻依然贏得觀眾認可,收視率進入同檔期全國前十。
據了解,今年,吉林影視劇制作集團在保持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優勢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題材制作。今年將登陸央視的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和《戰犯》就是全新嘗試。其中,《我的土地我的家》講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農民與土地的故事和對土地的深情,力爭在老題材中出新意;而電視劇《戰犯》則聚焦中國改造日本戰犯這一全新題材,獻禮中日建交40周年。
電視劇創作生產,還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拍出留得住的精品。在不斷努力下,吉林電視劇產業必將發展的更好更快。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