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有大道理:化肥、農藥分店經營做大市場
2014-05-28 18:00:16 責任編輯:趙道烈 來源:大眾網
“在村里賣個農資,有必要規模搞得這么大嗎?”
“化肥農藥分開賣,老百姓不是要多跑腿嗎?”
等到今年3月1日新建的化肥銷售大廳開業時,村民才發現,原來買化肥也能像逛超市一樣:肥料按品牌分類整齊擺放,每個產品都有明確的價簽。同時,張發賢與廠家溝通,定期對一些產品實行特價優惠。農民買肥料時,直接把三輪車開進大廳里面裝貨就行。
賒貨問題,現在成為所有零售商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實,張發賢想改變的正是現在的賒貨銷售模式。“化肥賒欠給零售商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但是鄉里鄉親,又不能不賒。賒貨會慢慢死掉,不賒就會立馬死掉。”他說,“一下讓農民改成現款交易不好辦,只能慢慢引導。”
在化肥銷售大廳開業當天時,張發賢采取了現款訂貨讓利的模式,當天訂貨額超過20萬。
組織村民團購,盡量降低價格
河店鎮當地基本是上半年種植香瓜,下半年種植西紅柿。近年來,鎮上形成了不少種十幾個大棚的種植戶。這些大戶買肥料時,購買量大了,經常和零售商討價還價。但只要價格實惠,產品質量有保障,用現金也沒問題。
在經營中,張發賢及時發現了這些大戶團購的意愿,于是在新建的銷售大廳中,積極組織團購。他的銷售理念就是:反對暴利,廠家直銷,歡迎團購。農民到他店里買肥料時,他都盡量讓幾個人一起團購,降低價格。
“團購模式,能讓農民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產量。采用現款交易,對我來說,可以快速回籠資金,減少資金壓力。”從開業至今,張發賢已經銷售額達到100多萬元。
從事農資銷售15年來,張發賢一直注重品牌選擇。目前經營的農藥包括“先正達”、“杜邦”等品牌,水溶肥則是德國進口的“潘塔”等。“這些大品牌雖然利潤空間有限,但是效果明顯,農民認可度高。”張發賢說,“在村里干農資,處理好關系是一個方面,關鍵還得靠‘貨拉人’,產品質量不行了,一切都白費。”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