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內河業務成新增長點 打造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當前全球經濟走勢持續低迷,國際環境復雜嚴峻,經濟復蘇充滿不確定因素、航運市場格局醞釀深刻變化、港口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這是世界港航企業面臨的現狀。上海港雖然在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兩項指標中,坐上世界“第一大港”的寶座已有數年,但在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港口產業又對世界貿易依賴性較強的大背景下,上海港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道路上仍任重而道遠。
“接內河”成新增長點
據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戌源透露,今年前9個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242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9%,預計全年可實現3250標準箱,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迎難而上,實屬不易。這種逆勢而上的良好的發展態勢,得益于諸多積極因素,包括水水中轉比例提高、汽車滾裝業務的長足發展、口岸建設的積極助推等。
上海港水水中轉比例提高,內河業務的增多功不可沒,已成為新的增長點。來自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上海港以長江為貨源的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近6%,遠遠高于全港集裝箱吞吐量增幅。這主要得益于長江船舶的大型化、班輪化和聯盟化的趨勢。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現在靠泊上海港的長江集裝箱船都是300標準箱及以上的船型,大型化趨勢明顯;所謂班輪化,以上海港為例,去年內河班輪每月僅有4班,今年上半年達到12班;所謂聯盟化則體現在今年上半年已經有部分船公司實行了相互之間互換艙位。從上述幾點來看,長江支線的運營模式和國際干線班輪已經越來越接近。雖然現在箱量少,但發展趨勢非常寶貴。
轉型發展重要“生力軍”
據估算,今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增幅將保持在2%至3%的水平。其中,集裝箱水水中轉業務作出突出貢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港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2.8%,同比增長將近1%;其中,洋山港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7.6%,比全港數據高出5個百分點。
在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進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水水中轉項目。今年7月份上海市剛剛公布“十二五”規劃,其中對上海港水水中轉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2015年水水中轉的比例要達到45%。
今年嘉興地區從內河經黃浦江到上海港的水水中轉箱量增加了74%,這是多年來未出現的。水水中轉將成為上海港轉型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生力軍”。
港航企業“競合”渡難關
為應對嚴峻的港航形勢,負責運營上海港的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著力點放在了四件事情上:練內功,促轉型,合港航,建樞紐。其中的合港航,指的就是港口航運企業應謀求一種“競合”關系,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一方面,航運企業與港口企業唇齒相依。上海港應力所能及地想航運企業之所想,提高港口效率,做好港口服務,盡力聯合航運企業共渡難關。另一方面,港口之間應從“競爭”向“競合”轉變。港口企業具有共同的利益驅使,有互補的發展優勢,合作在當前形勢下更為緊迫。港口應以整個腹地市場需求與區域港口綜合能力的適應度為標準,規劃碼頭的類型、能力和定位,提升整個區域內港口資源的使用率。同時要充分考慮港口在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集疏運狀況等差異,增強自身核心競爭能力,實現互補性發展。
各港口尋求“突圍”之路
形勢逼人,時不我待,世界各大港口在困境中尋求“突圍”之路。
轉型路——港口企業將業務的觸角伸向更廣領域。上港集團已明確了集裝箱碼頭、散雜貨碼頭、港口物流和港口服務四大支柱產業板塊。上港集團旗下的外高橋六期汽車滾裝碼頭正朝汽車綜合服務領域擴展。和記港口股份公司近幾年向國際運輸及物流服務相關行業擴展其業務范圍,包括大型郵輪碼頭、機場運營、鐵路服務以及船舶修理機械等。
轉向路——歐美市場疲軟,各港口將業務重點朝經濟發力點區域轉移或傾斜。迪拜環球港務集團將拓展碼頭投資業務的目標市場放在了印度、中國、中東等。中國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在中國投資的港口有大連、天津、福州、廣州等;馬士基碼頭公司的母公司A.P.穆勒-馬士基集團在中國大陸40多個城市設立了107家分支機構和代表處,從事航運、物流、陸路多式聯運、碼頭投資管理等業務。
擴張路——上港集團的三大戰略(長江、東北亞、國際化)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旨在培養和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逐步形成輻射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跨地區經營格局。迪拜環球港務集團近期在9個國家在談判10項新的發展項目。鹿特丹港區則繼續本港區擴張,拓展港口操作能力,提升港口運作效率與功能。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